[发明专利]一种桥梁用防落梁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67372.8 | 申请日: | 202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6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黄平明;王蒂;袁阳光;龙关旭;梅葵花;王涛;孙胜江;王林;周广利;徐传昶;王阳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高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雷钞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用防落梁 支座 | ||
该发明涉及防落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用防落梁支座。包括放置于桥面和桥墩之间的防落梁支座,所述防落梁支座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为无顶盖且中部镂空的圆柱体,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减震支座和滑移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支座用于缓冲桥面作用于桥墩竖直向下的力,所述滑移减震机构用于缓冲桥面作用于桥墩水平方向的力。本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桥梁支座不具备防止桥梁上部机构从下部结构脱离和坠落的问题。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防落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用防落梁支座。
背景技术
落梁破坏是指桥梁的上部结构从下部结构脱离、坠落、损毁进而造成桥梁破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落梁破坏是桥梁震害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产生落梁破坏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桥梁上下部搭接长度太短、桥梁上部结构的伸缩缝过大,、以及受到较大的外力等等。
而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它能将桥梁上部结构的反力和变形(位移和转角)可靠的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大多数桥梁支座只具备力传导和支撑的作用,对桥梁的上部结构从下部机构脱离和坠落的保护作用微乎其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桥梁用防落梁支座,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桥梁支座不具备防止桥梁上部结构从下部结构脱离和坠落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桥梁用防落梁支座,安装于桥面和桥墩之间,包括放置于桥面和桥墩之间的防落梁支座,所述防落梁支座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为无顶盖且中部镂空的圆柱体,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减震支座和滑移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支座用于缓冲桥面作用于桥墩竖直向下的力,所述滑移减震机构用于缓冲桥面作用于桥墩水平方向的力。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防落梁支座安装于桥面和桥墩之间,将桥面受到的力传递至桥墩,同时还对桥面起到支撑的作用,当桥面受到较大的水平力矩时,滑移减震机构能对桥面受到的水平力矩进行缓冲和消耗,保证桥面的水平运动幅度不会过大,即不会出现桥面和支座脱离的情况,当桥面受到较大的竖直力矩时,减震支座会对竖直方向上的力矩进行缓冲和消耗,从而避免桥墩受到的力矩过大,造成桥墩损坏的问题。
进一步限定,所述减震支座包括上顶板和垂直于顶板设置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设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和第一立柱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环的下方设有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缠绕在第一立柱上,其有益之处在于,桥面受到较大的竖直方向上的力矩在时,第一立柱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将会对第一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达到耗能的目的。
进一步限定,所述滑移减震机构包括圆形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第一立柱滑动连接于通孔内,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位于限位环和圆形安装板之间,所述圆形安装板的边缘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圆形安装板上,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一端和安装座的内侧面紧密接触,所述圆形安装板的下表面上设有圆周均匀分布的支脚,所述支脚的底端为球形,所述安装座的内部底面上设有和支脚数量匹配的弧形槽,所述支脚的底端位于弧形槽内。
滑移减震的工作原理及效果为:当桥面受到较大的水平力矩时,第一立柱会在水平面内进行摆动,摆动的同时挤压安装板,由于支脚底端的球体能在凹槽内移动,所以安装板会产生水平的移动,从而将第二缓冲弹簧进行压缩,从而消耗受到的水平力矩,表面桥面晃动幅度过大,造成桥面和支座脱离的问题。
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机构位于桥面和桥墩之间时,所述第一立柱和安装座底面不接触,其有益之处在于,第一立柱不于安装座的底面接触,在桥面受到较大的竖直方向的力时,第一立柱会向下移动,从而造成第一缓冲弹簧的压缩,增强第一缓冲弹簧的缓冲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高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未经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高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673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