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0605.X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4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发明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3/22 | 分类号: | C08J3/22;C08K3/08;C08K3/22;C08K5/20;C08K5/134;C08K5/526;C08L101/00;C08L67/02;C08L33/20;C08L77/00;C08L75/04;C08L5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列 消毒 灭菌 有机 高分 子母 | ||
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单质铜、氧化铜、氧化亚铜、铜盐纳米粉体或微粒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形成铜系列灭菌剂,在重量百分比为93%‑40%的有机高分子原料纳米粉体或母粒中一一对应掺入重量百分比为1.8%‑‑40%的铜系列消毒灭菌剂,加入相容剂、分散剂、抗氧剂,并混合均匀,再装入熔融螺杆挤压机,加工温度为160℃‑320℃,螺杆转速在180转/分‑800转/分,经过熔融分别形成分散均匀高度相容、相互粘连的有机高分子熔融体,经过挤压、冷却、切断制成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高分子母粒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各种有机高分子母粒,用于生产对应原料的各种挤压产品、注塑产品、喷丝制品,都不具有消毒灭菌功能,面对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无法提供具有消毒灭菌功能的挤压产品、注塑产品、喷丝制品来帮助人类对抗病毒传播,对此缺陷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生产各种消毒灭菌的挤压产品、注塑产品、喷丝制品的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该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包括:由单质铜、氧化铜、氧化亚铜、铜盐纳米粉体或微粒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形成铜系列灭菌剂,在重量百分比为93%-40%的聚合物或涤纶或丙纶或腈纶或锦纶或尼龙或氨纶纳米粉体或母粒中一一对应掺入重量百分比为1.8%--40%的铜系列灭菌剂,加入5%-10%相容剂、0.1%-6%分散剂、0.1%-4%抗氧剂,各原料组成之和为100%,并放入高混机中混合2-10分钟,并将该混合物装入熔融螺杆挤压机,加工温度为 160℃-320℃,螺杆转速在180转/分-800转/分,经过熔融分别形成分散均匀高度相容、相互粘连的铜系列消毒灭菌聚合物或铜系列消毒灭菌涤纶或铜系列灭菌丙纶或铜系列灭菌腈纶或铜系列灭菌锦纶或铜系列灭菌尼龙或铜系列灭菌氨纶纳熔融体,经过挤压、冷却、切断制成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涤纶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丙纶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腈纶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锦纶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尼龙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氨纶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聚乙烯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聚丙烯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聚氯乙烯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聚苯乙烯母粒、铜系列消毒灭菌苯乙烯-丁二烯-丙烯晴母粒,该相容剂为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其熔融指数为1-150g/10min,接枝率为0.5-1%, 该分散剂为有机蜡或硬脂酸酰胺,可以是其中任一种单一组分,也可以是混合组分,有机蜡和硬脂酸酰胺,有机蜡包括聚乙烯蜡,混合组分比例为0.1%-99.9%,该抗氧剂为受阻酚类抗氧剂或与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复配,其受阻酚类抗氧剂为1010,受阻酚类抗氧剂与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复配为1:1的1010/168。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提供一种铜系列消毒灭菌有机高分子母粒,能够用于生产各种消毒灭菌的挤压产品、注塑产品、喷丝制品,起到帮助人类对抗病毒传播的有益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发明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发明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06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