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1347.7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5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大龙;谢帅;陈伟;施新华;陆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H1/34 | 分类号: | H05H1/34;H05H1/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26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压 离子束 发生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所述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包括围设形成燃烧室腔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壁固定的阳极、与所述外壁固定的至少两个阴极,所述阳极包括固定件、自所述固定件向上或者向下延伸的引弧棒,所述固定件和所述阴极贯穿所述外壁,所述引弧棒设置在所述燃烧室腔体内,所述阴极距离所述固定件的距离小于所述引弧棒远离所述固定件一端的距离。本发明的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通过至少两个阴极对应一个阳极,从而可以增大电弧和提高稳定性。本发明的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设备简单、产生的电弧大、工作稳定、使用较低的电压即可工作、寿命更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热等离子体的发生装置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一端为单阳极,另一端为单阴极的结构,此种放电结构两极之间的击穿通常比较困难,普遍只能采用高电压结构的工作模式(通常为1mm/1kv),在此种工作模式下如果需要面积较大的等离子弧,那么电源所需要的设备量会非常的大,同时中间的不均匀电场在击穿电压下产生的是单一热等离子弧,此电弧的稳定性较差:另一种是中轴为单阴极、外套为接地的金属管式阳极的结构,此种结构放电所需的功率通常较低,基本只能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工作模式,此种工作模式下的电弧中电流比较大,容易造成阴极和阳极的烧损,所以此类电极可正常稳定运行的工作时间较短,需经常更换部件。由于目前主流的单电极发生器都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定的弊端,而且很少有处理其产生的尾气的技术,因此热等离子行业急需一种自引弧降压共极多弧热等离子束的发生方式和解决尾气的办法。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以解决现有热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需要设备电源量大、容易烧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所述自引弧降压热等离子束发生装置包括围设形成燃烧室腔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壁固定的阳极、与所述外壁固定的至少两个阴极,所述阳极包括固定件、自所述固定件向上或者向下延伸的引弧棒,所述固定件和所述阴极贯穿所述外壁,所述引弧棒设置在所述燃烧室腔体内,所述阴极距离所述固定件的距离小于所述引弧棒远离所述固定件一端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至少两个所述阴极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与所述固定件的高度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弧棒的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与至少两个所述阴极的距离相等。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弧棒倾斜设置,所述引弧棒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距所述外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引弧棒与所述固定件连接一端距所述外壁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弧棒朝向远离至少两个所述阴极的方向倾斜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壁围设形成的燃烧室腔体呈圆柱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弧棒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及所述阴极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内的一端设有半球形顶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阴极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壁外侧的第一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外壁内侧的放电区、设置在第一固定端和放电区之间的第一挡圈,所述第一挡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固定端的直径,且设置在所述外壁内侧以与所述外壁抵持,所述放电区包覆有放电金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壁外侧的第二固定端、设置在所述外壁内侧用以与所述引弧棒连接的连接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端和所述连接端之间的第二挡圈,所述第二挡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固定端的直径,且设置在所述外壁内侧以与所述外壁抵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挡圈上设有朝向外壁垂直设置的限位块以与所述外壁卡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13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