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脉瘤封堵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3133.3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向勇刚;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1 | 代理人: | 杨楷;毛立群 |
地址: | 201318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脉瘤 封堵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封堵机构能够对动脉瘤进行填塞从而减缓血液在动脉瘤腔内的流动,而基体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封堵动脉瘤颈部,减缓血液对动脉瘤和封堵机构的冲击并防止封堵机构逸出至动脉中本发明提供的动脉瘤封堵装置,包括基体,基体包括扇形编织网和近端显影标记,所述扇形编织网靠近基体的一端收束于近端显影标记,另一端形成为能够贴合动脉壁的弯曲部,封堵机构设置在基体远离近端显影标记的远端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严重影响饮食和生活的规律性,同时伴随着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目前脑血管相关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且威胁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脑血管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仅次于脑血栓,其发生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有关,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死亡率高发的一种疾病。
传统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包括:1)外科手术治疗如:动脉瘤颈夹闭术、动脉瘤颈结扎术、巨大动脉瘤的切开缝合术等;2)内科药物治疗,传统内科药物治疗通常用于未破裂的稳定型动脉瘤,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控制那些能够诱发动脉瘤破裂的潜在危险因素,如控制患者血压等;3)微创介入治疗如: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腔、液体胶填塞动脉瘤腔、以及支架辅助填塞等。
血流动力学对颅内血管的影响因素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几种不同的作用力,主要有剪切应力、搏动力和压力。血液的持续作用力容易引起脑动脉血管分叉处内弹力层损害,并且往往伴随着血管中层缺损扩大,所以颅内血管在分叉部位受到血流的连续冲击,容易发生血管内膜损坏并血流压力下产生局部膨大突起,最后逐渐形成动脉瘤。
血流冲击导致的颅内动脉血管分叉部位顶端的微小损伤与动脉瘤的形成有一定相关性。由于血液是黏性液体,正常的血液粘度为5.45-6.35mpa/秒,是血液主要成分(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等)流动变形及聚集能力的综合表现。粘性的血液流动可持续对分叉部位的血管壁产生轴向的剪切应力,且血流速度越快,该部位受到的剪切应力越大,当剪切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造成动脉内膜受损或撕裂而逐渐形成动脉瘤。动脉血管的分叉远侧隆突处往往为血流冲击的主要作用点,因此,分叉动脉隆突处最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瘤;且分叉的角度越大,导致分叉处远端血管壁所受到的冲击力越大,更易形成动脉瘤。而动脉瘤一旦发生,动脉血管形态也产生改变(突起,局部膨大等),从而导致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也发生相应改变。
颅内动脉瘤形成后,动脉血管的血流经过动脉瘤时先以一条较细的流入道进入动脉瘤颈的远端部位,对动脉瘤的远端外侧壁造成直接冲击,同时血流速度减缓;然后,经过动脉瘤远端外侧壁的血流以较慢的速度沿着动脉瘤内壁流动,逐渐形成涡流;最后,形成的涡流的血流经瘤颈近端流出。
基于血流动力学原理,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202854.2公布了一种用于病变血管修补的血管支架,采用网孔孔隙率为55%~75%的镍钛记忆合金编织网设计,将该血管支架植入病变血管,在动脉瘤颈处将该支架释放后,由于高密度的金属网在瘤颈处形成阻挡作用,减缓了瘤内的血流,从而实现血管的修补重构。该高密度的血管支架设计,能起到治疗动脉瘤的作用,但是由于编织结构的金属丝材置入在正常的载瘤动脉内,且覆盖了部分的正常血管,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才能避免支架内的血栓形成;该发明的密网支架系统为了维持支架在血管内的稳定,在动脉瘤病变部位需要一段稳定正常的血管作为支架的固定段,这样限制了该产品的临床应用。由于需要覆盖载瘤动脉,该产品在对于分叉血管部位的动脉瘤很难有较好的治疗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31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