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粱面条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73620.X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0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宗爱珍;郭会会;徐同成;刘丽娜;贾敏;李宝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山东省辐照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7/109 | 分类号: | A23L7/109;A23L19/10;A23L25/00;A23L33/10;A23L33/105;A23L33/21;A23L5/20;A23L7/10 |
代理公司: | 山东知圣律师事务所 37262 | 代理人: | 陈辉 |
地址: | 250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粱 面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粱面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粱面条包括如下组分:30~35份高粱粉、10~20份苦荞粉、4~8份紫薯粉、10~15份青稞粉、10~15份小麦粉、0.2~0.45份食盐、0.15~0.28份水溶性碳酸氢盐和0.5‑1.0份增筋剂。本发明在面条原料中添加了苦荞粉、紫薯粉和青稞粉,这几种原料中具有高含量的氨基酸,其可以和高粱粉中的氨基酸成分互补,从而弥补高粱中较为缺失的氨基酸成分,从而使高粱面条中的氨基酸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另外,本发明采用山楂水进行和面,山楂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纤维等活性成分经过热水提取后不仅可提高营养,而且山楂水还可以有效消除高粱粉本身的苦涩味,提高面条的口感和接受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粱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粱面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高粱起源于非洲,在公元前2000年传到埃及、印度等地,后进入中国栽培,由于高粱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能力,无论平原肥地,还是干旱丘陵、瘠薄山区均可很好地适应生存,因此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使高粱成为了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
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有食用及药用多种功效。高粱面粉是用高粱磨成的粉,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蛋白质等,由于高粱面粉具有各种营养功效,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粗粮之一。研究显示,高粱面粉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人具有一定的缓解、治疗效果。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经常食用高粱饼干有助于缓解疾病症状。然而,尽管高粱面粉中含有各种氨基酸成分,但其缺少赖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导致高粱饼干无法提供足够的必需氨基酸给食用者。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粱面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的这种饼干不仅能够有效克服高粱面粉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低的不足,而且经过本发明的方法制作的饼干具有品质好、营养丰富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如下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粱面条,以重量份计,其包括如下组分:30~35份高粱粉、10~20份苦荞粉、4~8份紫薯粉、10~15份青稞粉、10~15份小麦粉、0.2~0.45份食盐、0.15~0.28份水溶性碳酸氢盐和0.5-1.0份增筋剂。
进一步地,所述增筋剂包括VC(维生素C)、ADA(偶氮甲酰胺)等中的任一种。增筋剂主要用于提高面条的筋度,使面条的口感更加筋道。
进一步地,所述高粱面条还包括食品胶,其添加量为0.8~1.5重量份。可选地,所述食品胶包括淀粉、海藻酸钠、卡拉胶、魔芋胶等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水溶性碳酸氢盐主要包括碳酸氢钠等,其主要作用是中和面团发酵后产生的乙酸等酸性物质,改善面条的口感。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所述高粱面条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粱米干燥后粉碎,然后加入增筋剂,搅拌均匀,即得高粱复合粉,备用。
(2)先将所述高粱复合粉、苦荞粉、紫薯粉、青稞粉进行预糊化。
(3)将所述小麦粉、水溶性碳酸氢盐和步骤(2)预糊化后的原料混合,然后用含有所述食盐的山楂水进行和面,将得到的高粱面团在室温下进行醒发,完成后制作成面条,即得高粱面条。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干燥的温度为50~65℃,时间为20~24h。由于高粱中缺少面筋蛋白,使高粱粉在和面过程中难以形成面团,因此,本发明在干燥后粉碎的高粱粉中加入增筋剂有助于提高和面搅拌的耐受性,避免和面过程中面团难以成型的问题。
进一步地,步骤(2)中,采用55℃以上的热水对所述高粱复合粉、苦荞粉、紫薯粉和青稞粉进行预糊化,优选为55~65℃的热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山东省辐照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山东省辐照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36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