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水阻燃整理剂及其对涤纶面料的整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3858.2 | 申请日: | 202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20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李良;孙草;顾蓉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科纳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3/292 | 分类号: | D06M13/292;D06M13/395;D06M15/277;D06M13/35;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艾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水 阻燃 整理 及其 涤纶 面料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阻燃整理剂及其对涤纶面料的整理工艺,整理剂由180‑250g/L磷酸酯类阻燃剂、10‑30g/L丙烯酸酯乳液酯类防水剂和10‑30g/L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组成,整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涤纶面料放入所述整理剂中于10‑20℃浸泡5‑10s,再进行浸轧处理,轧余率为65%‑75%,最后于130‑160℃烘焙40‑60s。本发明通过优化整理剂组合和配比,简化了阻燃防水整理工艺,并且实现了优异的阻燃防水效果,同时整理后的面料又兼具手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后整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阻燃整理剂及其对涤纶面料的整理工艺。
背景技术
涤纶,即聚酯纤维,是世界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合成纤维品种,占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60%以上。涤纶大量应用于纺织服装、家纺等领域,并且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面料。但是涤纶本身不具备阻燃特性,在明火条件下会迅速燃烧并形成滴落,造成二次火源,容易导致烫伤、烧伤等,同时,涤纶燃烧还会释放大量的烟造成窒息,使得涤纶的应用具有安全隐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于阻燃面料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涤纶面料作为应用最广泛的面料,其阻燃功能性的赋予也成为了学术和工业上的研究热点。
现存的技术多为阻燃防水涂层工艺,该工艺处理后的面料较厚,手感比较粗糙,且要求染厂有涂层设备,另外,极少数的阻燃防水定型工艺为两浴法,但工艺较为复杂。面料的整理技术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改善面料的外观和手感,提高使用性能或赋予特殊功能的工艺过程。目前,面料的整理往往是单一功能的整理工艺,要赋予面料不同功能,则需要通过多道整理工序依次对面料进行整理;而可同时整理的工艺,工序过程繁杂,成本高且效率低。
CN111074593A和CN106120303A对面料进行多功能后整理,采用二浸二轧的浸轧方式,且浸泡时间和温热处理过程较长;CN110172822A公开了一种腈纶/聚酯混纺面料阻燃防水织物的制备方法,前处理过程较长且需喷涂二氧化钛浆料,导致面料手感较差;CN108708172A需对面料依次进行不同功能的整理,工序复杂;CN112144296A涉及一种安全背心的阻燃防水工艺,可以提供面料阻燃防水性能,但工艺较为复杂。因此,仍需一种防水阻燃效果好且流程简单的整理工艺。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阻燃整理剂及其对涤纶面料的整理工艺,本发明通过优化整理剂组合和配比,简化了整理工艺,并且实现了优异的阻燃防水效果,同时整理后的面料又兼具手感。
本发明的一种防水阻燃整理剂,由180-250g/L磷酸酯类阻燃剂、 10-30g/L丙烯酸酯乳液酯类防水剂和10-30g/L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组成。
本发明整理剂中三种组分的配比达到最优,可以确保阻燃和防水功能同时协调存在并能达到既定要求。同时,交联剂中的-NCO基团可与防水剂分子中的羟基、酯基等基团发生交联,交联剂和防水剂交联后增加与面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显著改善防水剂的附着力,面料防水效果更为持久。传统技术整理后的面料,遇水之后阻燃剂容易从面料脱落,阻燃性能减弱,本发明的防水剂分子与交联剂分子在面料表面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对阻燃剂起到良好的封闭作用,防止面料使用较长时间后阻燃剂的脱落。
进一步地,磷酸酯类阻燃剂为二苯基磷酸酯。
进一步地,丙烯酸酯乳液酯类防水剂包括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乳液酯。
进一步地,丙烯酸酯乳液酯类防水剂丙烯酸酯乳液酯类防水剂还包括丙烯酸酯乳液,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乳液酯与丙烯酸酯乳液的质量比为5-7: 1。
进一步地,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包括二异氰酸酯。
进一步地,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异氰酸酯类交联剂还包括氮丙啶,二异氰酸酯与氮丙啶的质量比为1-3:1-2。
进一步地,整理剂由180g/L磷酸酯类阻燃剂、30g/L丙烯酸酯乳液酯类防水剂和20g/L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科纳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伊科纳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38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