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5703.2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5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豫生;王豫闽;王豫榕;汤梅丽;余望锦;游书栋;常胜;高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征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鑫之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10 | 代理人: | 姚兰兰 |
地址: | 454003 河南省焦作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混凝土结构 柱补强 结构 方法 | ||
1.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包括强化构件、连接柱,所述强化构件为横断面呈闭合环状形的框架结构,各强化构件间同轴分布并沿竖直方向均布,相邻两个强化构件间通过至少两条连接柱连接,各连接柱环绕强化构件轴线均布并与强化构件轴线平行分布,所述强化构件间间距为强化构件高度的1.5—5倍,且位于最顶部强化构件上端面及位于最底部强化构件下端面均与至少四条环绕强化构件轴线均布的连接柱;所述的强化构件高度为20—100厘米,包括定位节点、连接节点、主强化筋、预紧拉簧,所述定位节点至少8个、连接节点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定位节点间通过主强化筋连接并构成正棱柱框架结构,所述连接节点嵌于定位节点构成的正棱柱框架结构的侧表面内,且各连接节点环绕正棱柱框架结构轴线均布并与正棱柱框架结构侧表面同轴分布,所述连接节点通过预紧拉簧与其所在正棱柱框架结构侧表面对应的定位节点连接;其中所述的定位节点包括主连接套、辅助连接套、连接铰链、减震弹簧、连接板、定位销及挂扣,所述连接铰链至少两个,各连接铰链同轴分布,并沿竖直方向均布,所述主连接套与各连接铰链外侧面连接,并与连接铰链轴线平行分布,所述连接板共两个,以连接铰链轴线对称分布并通过连接铰链相互铰接,两连接板间呈0°—180°夹角,所述连接板上端面及下端面均与一条辅助连接套连通,所述辅助连接套轴线与连接板前端面平行分布,并与主连接套轴线垂直分布,所述挂扣通过定位销与连接板前端面连接,且挂扣与预紧拉簧连接,所述主连接套、辅助连接套均为空心柱状结构,所述减震弹簧嵌于主连接套、辅助连接套并与主连接套、辅助连接套同轴分布;同时所述的连接节点包括定位板、螺套、调节螺栓、连接钩及连接滑轨,所述定位板为闭合圆环结构,所述定位板下端面与连接滑轨连接,所述连接滑轨为与定位板同轴分布的闭合环状结构,所述螺套至少四个,与连接滑轨滑动连接并环绕定位板轴线均布,所述调节螺栓轴线沿定位板直径方向分布,所述调节螺栓数量与螺套数量一致,每条调节螺栓均与一个螺套连接并与螺套同轴分布,所述调节螺栓前端面与连接钩连接,并通过连接钩与预紧拉簧连接并同轴分布,调节螺栓后端面位于螺套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板前表面均布至少两个定位锥,所述定位锥为轴向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的棱锥结构,且连接板上均布若干透孔,且透孔总面积为连接板表面面积的60%—9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销对应的连接板前端面设与连接铰链轴线平行分布的连接滑槽,所述定位销后端面嵌于连接滑槽内并与连接滑槽滑动连接。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柱补强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结构柱预制,首先选定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然后对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通过防护栅栏进行包围防护,然后对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以10℃—30℃自来水对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顶部进行喷淋,并使水流沿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轴线从上向下自由流动,且持续喷淋3—8小时,并在喷淋过程中设定各强化构件、连接柱在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安装位置;
第二步,开槽作业,完成第一步后,在保持自来水喷淋状态下,对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表面根据第一步设定的强化构件、连接柱安装位置进行定位槽开槽作业,并使开挖的槽体容积为强化构件、连接柱体积的0.5—1.5倍,然后将各强化构件、连接柱通过定位槽与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进行安装并通过螺栓进行强制定位;
第三步,支护注浆,完成第二步后,在保持自来水喷淋状态下,首先根据补强作业需要,将补强作业用的钢筋龙骨与强化构件、连接柱连接定位,然后由支护模板对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进行包覆支护作业,并使支护模板与补强作业用的钢筋间连接定位,同时支护模板与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间预留注浆空间,最后将混净土通过增压设备进行增压,并将增压后的混凝土通过导流管与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下端面位置注入到注浆空间内,并持续注浆至混凝土浆液上升至待补强作业的结构柱上端面位置,然后使注浆空间内混凝土在保压状态下进行静置凝固作业;
第四步,养护作业,完成第三步并在注浆后的混凝土凝固后,首先将支护模板拆除,然后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修复缺陷后,持续养护7—14天,即可完成结构柱补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征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征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570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