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复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及其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9000.7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89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杜心;范传芳;周晓峰;颜珣;畅拓;崔岩山;尹乃毅;常旭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清迪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彭伶俐 |
地址: | 0717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复 复合 污染 土壤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修复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及其修复方法。所述修复剂包括第一组合物和第二组合物。其中第一组合物包括赤泥、磷酸二氢钙和氟磷酸钠;第二组合物包括硫酸铁和氯化钙水溶液。所述方法包括称取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与第一组分,混合均匀后,加入水,稳定;将第二组分溶于水中,加在前述污染土壤里;继续养护,得修复后土壤。本发明所用修复剂成分简单、实用性强,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能够高效、快速的修复重金属污染,显著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能够长期保证土壤中的铅、砷、镉的稳定性,使得重金属不能二次释放,材料廉价易得,赤泥废物利用,降低修复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修复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及其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铅、砷、镉是环境化学污染中常见的化学物,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污染物,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及农业的快速发展,铅、砷、镉污染对环境的威胁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分布相对广泛的铅锌矿采选、冶炼等对环境造成了持续的污染,是铅、砷和镉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某些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铅、砷或镉化合物的排出,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铅、砷或镉化合物的广泛利用,如含铅、砷或镉颜料的使用及蓄电池的生产等,均增加了环境中铅、砷或镉污染的负担。
铅、砷、镉重金属具有毒性大、难降解、易聚积的特点,能够通过食物链聚集到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场地内的铅、砷、镉重金属能够随着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冲刷逐渐溶出并且进行迁移扩散,对周边环境及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铅、砷、镉重金属的场地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重金属的场地修复大致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具有修复效率高,见效快,成本低等特点,是场地修复最常用的修复手段。稳定化修复是化学修复的主要修复方法,但是对于修复同时存在阴离子(砷)及阳离子(铅、镉)的土壤存在一定的缺陷,阴、阳离子共存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阴(阳)离子稳定但阳(阴)离子溶出现象。本发明针对铅、砷、镉共存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修复剂及修复方法,旨在提高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及稳定性,降低修复成本。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修复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剂及其修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修复剂同时修复存在阴离子(砷)及阳离子(铅、镉)的土壤存在一定的缺陷,阴、阳离子共存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阴(阳)离子稳定但阳(阴)离子溶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的一种修复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剂,所述修复剂包括第一组合物和第二组合物;其中第一组合物包括赤泥、磷酸二氢钙和氟磷酸钠;第二组合物包括硫酸铁和氯化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组合物各原料质量百分数为:赤泥40-87%、磷酸二氢钙9-40%和氟磷酸钠4-20%;所述第二组合物各原料质量百分数为:硫酸铁80-94%和氯化钙6-20%。
进一步的,所述赤泥为拜耳法铝土矿生产氧化铝所剩余的残渣;所述赤泥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数的原料SiO2 15-25%、Fe2O3 15-25%、Al2O3 16-19%、CaO 8-13%和其他成分20-25%。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所述修复剂修复土壤的修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称取铅、砷、镉复合污染土壤与第一组合物,采用搅拌或翻转方法混合均匀;
步骤二,向步骤一中混合均匀的土壤中,加入去离子水或自来水,稳定1-2天后,得到初步处理的土壤;
步骤三,将第二组合物溶于水中,加在步骤二初步处理的土壤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铝环保节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90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