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9690.6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14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吴亮;陈远浩;张在琛;安博;罗锐;党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B7/0452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国强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tdd 消除 交叉 干扰 小区 对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由于用户间干扰较小,本发明着力于消除基站间干扰,在本发明的盲干扰对齐方法中,发送端不需要知道信道状态信息,其实现过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被干扰小区的用户与干扰源基站一同发射信号;第二部分中只有干扰源基站发射信号以使得被干扰基站只接收到干扰信号,从而在之前的接收信号中消除干扰信号。为了消除干扰信号,所提出的方案使用智能反射面或可重构天线来控制信道模式。本发明可以在消除干扰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解决动态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 TDD)系统中单个小区对相邻两个小区产生交叉时隙干扰的盲干扰对齐方案。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特征之一是超密集小小区部署,基于TDD的空口被提议应用于小小区信号的传输,其中,每个子帧的上下行传输资源能够灵活分配。这种灵活选择上下行配置的TDD也被称为动态TDD。动态TDD具有高时间资源利用率(统一配置的情况下有的小区可能不发送或接收信号)(Hyejin Kim,Jintae Kim,Daesik Hong,“Dynamic TDDSystems for 5G and Beyond:A Survey of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itigation,”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Tutorials,2020.),在动态TDD灵活配置上下行传输资源的情况下,各个小区能够更加灵活的适应业务需求,并且这对减小基站能耗也有一定作用。然而使用动态TDD会造成交叉时隙干扰,又由于基站功率较大,基站间干扰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为了解决交叉时隙干扰带来的影响,有研究者提出了小区分簇干扰缓解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同一簇内的交叉时隙干扰但是不能避免簇间的干扰。另外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基于波束成形和干扰对齐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需要发射端信道状态信息或者需要进行较多的反馈进而产生不小的额外开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以解决动态TDD中基站间干扰,并且不需要发射端具有信道状态信息,且拥有较高自由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所述小区包括第二小区以及与之相邻的第一小区和第三小区,第二小区干扰第一小区和第三小区,第一小区包含第一基站,第二小区包含第二基站,第三小区包含第三基站;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整个盲干扰对齐过程分为7个部分,设第i个小区发射端天线数为Mi,接收端天线数为Ni,i∈[1,2,3];
第一小区的用户、第二基站以及第三小区的用户分别发送n1、n2、n3个独立的信号,发送的第i个独立信号分别表示为xi、yi、zi;第一小区和第三小区的用户发送的独立信号分别需要重复发送r1和r3次;
第一部分中,第一小区的用户一共发送n1个独立的信号,一个信号需要重复发送r1次,然后再发送下一个信号;在第一小区的用户发送相同信号的r1个时隙中,第一基站分别在相应的时隙使用模式1到模式r1接收信号;
第二部分中,第一小区的用户不发送信号,此时第一基站只接收到来自第二基站的干扰信号,对于第二基站发送的各个信号,第一小区的用户的接收模式与第一部分对应时隙中的接收模式保持一致,因此第一基站能够将第一部分中接收到的信号减去第二部分中接收到的干扰信号,以便于恢复期望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96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高透明度的可降解环保薄膜材料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桥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