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及其降噪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0542.6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6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孙舒远;黄兴志;尹昊;严绪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K11/178 | 分类号: | G10K11/178;B60R1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远明 |
地址: | 213167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降噪方法,汽车包括具有容置空间以及与容置空间连通的多个门口的车体、用于封闭每一门口的车门、至少一个座椅、至少一个安装于每一车门外围的车体上的声音收集装置、安装于至少一个座椅的至少两个发声装置以及与所有发声装置和所有声音装置电连接的处理器。使用所有声音装置、所有发声装置和处理器组成的降噪系统可以对容置空间内预设区域进行降噪。本发明实施例将汽车内原有的声音收集装置和发声装置组成的系统进行扩充和复用,不需要对车门或车身进行物料堆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及其降噪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一代的驾驶座舱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然而车内的噪声一直是影响用户驾驶体验的痛点。
目前车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路噪(或称胎噪)、发动机噪声和风噪。现有的抑制车内噪声的手段主要通过增加玻璃厚度、增加车体内的吸声材料、增加车门或车身厚度等方式减小和阻隔噪声的传播,使得车内达到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然而,现有的抑制车内噪声的手段会对车门或车身进行物料的堆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汽车降噪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及其降噪方法,不需要对车门或车身进行物料的堆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包括具有容置空间及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多个门口的车体、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至少一个座椅以及与所述车体连接并用于封闭每一所述门口的车门,所述汽车还包括至少一个安装于每一所述车门外围的车体上的声音收集装置、安装于至少一个所述座椅的至少两个发声装置以及与所有发声装置和所有声音收集装置电性连接的处理器;每一所述声音收集装置用于收集对应所述车门处的第一噪声信号,所述容置空间内具有间隔于所述座椅的至少两个预设位置,所述处理器基于每一所述第一噪声信号生成传输至每一所述发声装置的降噪信号,每一所述发声装置用于根据所述降噪信号发出声音信号到所述至少两个预设位置以抵消自每一所述车门处传输到所述至少两个预设位置的所有第二噪声信号。
可选的,每一所述声音收集装置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且位于所述车门上方。
可选的,所述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顶部的头枕,所述至少两个发声装置中的两个设置于所述头枕。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根据每一所述车门处的所述第一噪声信号和所述第一噪声信号至一个所述预设位置的第一函数计算得到所述车门处至所述预设位置的处理信号;
根据每一所述处理信号、每一所述发声装置的声学响应以及每一所述发声装置至一个所述预设位置的第二函数计算得到所述发声装置发送至一个所述预设位置的所述降噪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函数和所述第二函数均是与频率、幅度、相位和延迟时间相关的声学传递函数。
可选的,所述车门为四个,所述声音收集装置为四个,一个所述声音收集装置设置于一个所述车门处,所述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头枕,其中一个所述头枕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发声装置,所述车体内具有间隔于所述头枕的两个预设位置,所述处理器基于四个所述第一噪声信号生成传输至每一所述发声装置的一个降噪信号,每一所述发声装置用于根据所述降噪信号发出所述声音信号到所述两个预设位置以抵消自每一所述车门处传输到所述两个预设位置的八个第二噪声信号。
可选的,所述声音收集装置为驻极体麦克风或微型麦克风,所述发声装置为动圈式、压电式或静电式的微型扬声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的降噪方法,所述汽车包括具有容置空间及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多个门口的车体、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的至少一个座椅以及与所述车体连接并用于封闭每一所述门口的车门,所述车体内具有间隔于所述座椅的至少两个预设位置,所述降噪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05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