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5203.7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1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琼琼;杨美成;宋明辉;蒋波;范一灵;秦峰;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2;C12R1/19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郎祺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产志贺 毒素 大肠 埃希氏菌 选择性 分离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步骤包括:将食品样品加至酸处理培养基中,混匀并室温放置一定的时间后,加入中和/促生长培养基并培养一定的时间后,采用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显色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本发明利用大肠埃希氏菌天然耐低酸的特性,开发了基于酸处理的STEC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增菌前有效抑制背景干扰菌,从而保证目标菌STEC在增菌过程中的有效增殖。该方法对于STEC的分离效果大大优于现有技术方法,且经过优化的中和/促生长培养基配方对常见胁迫状态的STEC菌株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提高食品中STEC菌株的检出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指一类携带了一种或多种志贺毒素基因的全球性食源性致病菌,可引起人类水样腹泻、出血性肠炎以及高死亡率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美国食源性疾病数据显示STEC已成为危害排名前3位的食源性致病菌。STEC包括O157、O26、O45、O103、O104、O111、O121、O145等400多种血清型,其中O157:H7是致病力强、且最为常见的血清型。但近年来,非O157 STEC血清型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散发感染和爆发流行,呈增加趋势,其感染率可达总STEC感染的30%-60%,已成为全球儿童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尚无针对性的STEC标准检测方法,现有的国标方法GB4789.6-2016针对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类,STEC作为其中的一个分类缺乏特异性和专属性;GB 4789.36-2016仅针对STEC O157,不适用于其他血清型STEC的检测。有效检测方法的缺少导致实际样品中STEC的检出率较低,致使全国性相关监测、风险评估工作难以开展。美国FDA/BAM、USDA/MLG及ISO等针对STEC规定了相应的检验方法,上述方法中STEC增菌培养基均使用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抑菌物质,以降低背景杂菌的干扰。然而,由于STEC菌株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不同血清型的STEC菌株对抑菌物质的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抑菌物质的使用可能会抑制部分STEC菌株的生长,导致“假阴性”检测结果。多篇文献报道STEC菌株的实际分离率远远低于样品中志贺毒素基因的阳性率,现有STEC标准检测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以实现食品中STEC高效准确的分离与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的选择性分离培养方法,步骤包括:
将食品样品加至酸处理培养基中,混匀并室温放置一定的时间后,加入中和/促生长培养基并培养一定的时间后,采用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显色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进行划线分离。
优选地,步骤包括:
S1、以无菌操作称取一定量的食品样品,并加至盛有酸处理培养基的无菌均质杯或无菌均质袋进行均质处理,即得样品匀液;
S2、将所述样品匀液于室温环境下静置一段时间;
S3、以无菌操作加入中和/促生长培养基,混合均匀后进行增菌培养,即得增菌培养液;
S4、在无菌环境下,采用无菌接种环,将所述增菌培养液划线接种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显色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分离培养。
优选地,步骤还包括:
S5、在所述选择性分离培养结束后,挑取特征菌落,进行后续鉴定和确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52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同步提升翻转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型垂直烟风煤粉管道阵列式流量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