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射共轴式的光声内窥探头及其成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86427.X | 申请日: | 202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0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肖嘉莹;王波;郭莉莉;王聪聪;庞未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05 | 分类号: | A61B1/05;A61B5/00 |
代理公司: | 湖南中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59 | 代理人: | 龙予倩 |
地址: | 410006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射 共轴式 光声内 窥探 及其 成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射共轴式的光声内窥探头,包括一端的外周面开设有出光口的伸入管件,伸入管件内设置有镜面与出光口正对的棱镜,棱镜的镜面与伸入管件的轴线呈夹角设置,伸入管件沿轴向远离出光口的一端活动设置有透光反声镜,透光反声镜平面与伸入管件的通道正对且呈夹角设置,透光反声镜平面关于伸入管件的通道传声方向的反射方向一侧设置有超声换能器,透光反声镜远离伸入管件的一侧设置有光纤,光纤的接收端与伸入管件的通道正对,超声换能器连接有同一信息处理系统。通过采用上述设置,能够提高光声内窥探头在成像时的信噪比,以提高超声的接收效率,同时提高内窥探头的成像深度,从而达到提高获取消化道病灶信息准确度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声成像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射共轴式的光声内窥探头及其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光声成像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入侵式和非电离式的新型医学成像方法。当脉冲激光照射到(热声成像则特指用无线电频率的脉冲激光进行照射)生物组织中时,组织的光吸收域将产生超声信号,这种由光激发产生的产生信号称为光声信号。生物组织产生的光声信号携带了组织的光吸收特征信息,通过探测光声信号能重建出组织中的光吸收分布图像。
光声成像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用于体外成像的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光声计算层析成像技术以及用于体内成像的光声内窥成像技术。其中,光声成像内窥技术是利用微型的成像探头,在人体消化道、血管内部对机体内发生病变的部位(病灶区)实现光声成像,实现通过直观的方式观察体内情况,从而达到有效地临床观察和判断病情的作用。光声内窥成像领域在现有技术中主要分为光声共轴和光声非共轴两种。
如图8所示,现有技术中有一款关于光声共轴的内窥探头,包括两端封闭的外金属管,外金属管一端的外周面开设有开口,外管内靠近开口的一端设置有棱镜,棱镜的斜镜面(斜面)朝向开口,金属外管内设置有平面与棱镜的斜面正对且相平行的透光反声镜,金属外管内位于棱镜和透光反声镜之间设置有超声换能器,超声换能器的感应端与透光反声镜的声源反射方向正对,超声换能器通过信号线与外部设备连接,金属外管内位于透光反声镜远离棱镜的一侧设置有光纤,光纤的接收端透过透光反声镜与棱镜的斜面正对,光纤贯通至金属外管外设置。
以上,由于现有的光声共轴内窥探头的棱镜和透光反声镜均位于同一金属外管内,且靠近金属外管的开口设置,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该探头会整体放入机体内,如消化道,故而导致棱镜和透光反声镜之间的间距较小,故而二者之间的声波传递会由于间距过小而导致噪音明显增大的情况,而由于超声换能器是通过信号线与外部设备直连的,因此该设备的信号影响不大,由此导致该光声共轴的内窥探头的信噪比降低,导致超声的接收效率降低,进而降低其成像效率深度,使得消化道病灶信息获取的准确度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射共轴式的光声内窥探头及其成像方法,能够提高光声内窥探头在成像时的信噪比,以提高超声的接收效率,同时提高内窥探头的成像深度,从而达到提高获取消化道病灶信息准确度的有益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透射共轴式的光声内窥探头,包括一端的外周面开设有出光口的伸入管件,所述伸入管件内设置有镜面与所述出光口正对的聚焦反射镜,所述聚焦反射镜的镜面与所述伸入管件的轴线呈倾斜夹角设置,所述伸入管件沿轴向远离所述出光口的一端活动设置有透光反声镜,所述透光反声镜平面与所述伸入管件的通道正对且呈倾斜夹角设置,所述透光反声镜平面关于所述伸入管件的通道传声方向的反射方向一侧设置有超声换能器,所述透光反声镜远离所述伸入管件的一侧设置有光纤,所述光纤的出光端透过所述透光反声镜与所述伸入管件的通道正对,所述超声换能器连接有同一信息处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64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