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鳍状栅MOSFET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93954.3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0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罗小蓉;姜钦峰;黄俊岳;宋旭;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10;H01L29/423;H01L29/78;H01L29/861;H01L27/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沟道 二极管 碳化硅 鳍状栅 mosfet | ||
1.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鳍状栅MOSFET,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材料(1)、N+衬底层(2)、N漂移区(3)、外延层(4)和P-body区(9),所述第一导电材料(1)底部引出为漏极;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沟槽结构和源区结构,所述沟槽结构沿垂直方向依次贯穿P-body区(9)和外延层(4)后与N漂移区(3)接触,所述源区结构为位于沟槽结构两侧的P-body区(9)上表面并列设置的第一P+源接触区(10)和第一N+源接触区(11),其中第一N+源接触区(11)与沟槽结构接触;沟槽结构底部为P埋层(5),P埋层(5)与N漂移区(3)接触,P埋层(5)的上表面中部具有第二P+源接触区(6),第二P+源接触区(6)两侧为第二N+源接触区(7),第二N+源接触区(7)外侧为P沟道区(8);所述沟槽结构中具有沿沟槽结构中线呈对称设置的栅极结构,栅极结构包括第一绝缘介质层(13)、第二绝缘介质层(14)、第三绝缘介质层(17)以及被第一绝缘介质层(13)、第二绝缘介质层(14)、第三绝缘介质层(17)包围的鳍状N+多晶硅栅(12),所述第一绝缘介质层(13)覆盖沟槽区侧壁且横向延伸覆盖P沟道区(8)上表面,所述鳍状N+多晶硅栅(12)通过第一绝缘介质层(13)与第一N+源接触区(11)、P-body区(9)和外延层(4)隔离;第三导电材料(15)覆盖于第二P+源接触区(6)和第二N+源接触区(7)以及第一绝缘介质层(13)横向延伸的部分;第二绝缘介质层(14)位于第三导电材料(15)上表面且与鳍状N+多晶硅栅(12)底部接触,沟槽结构中两对称的栅极结构之间填充有第二导电材料(16),第二导电材料(16)分别与第三导电材料(15)、第二绝缘介质层(14)、第三绝缘介质层(17)接触,且第二导电材料(16)还覆盖第一P+源接触区(10)和第一N+源接触区(11)的上表面;第二导电材料(16)的引出为源极;
所述外延层(4)、P沟道区(8)、第二N+源接触区(7)、第一绝缘介质层(13)与第三导电材料(15)构成沟道二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沟道二极管的碳化硅鳍状栅MOSFET,其特征在于,所述P埋层(5)向下延伸至N漂移区(3)内,所述P埋层(5)与所述N漂移区(3)形成半超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395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