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区联动及虹吸排水的沉沙池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4530.9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朝晖;郑磊夫;桂青;陈群;陈少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苗晓娟 |
地址: | 2004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动 虹吸 排水 沉沙池 | ||
本发明属于水土保持技术领域的双区联动及虹吸排水的沉沙池,技术方案为:沉沙池为一箱体结构,内部空间分为深区和浅区,深区和浅区通过分隔堰分隔;深区和浅区上部空间连通;深区设置进水管,与池外排水沟连接;浅区的侧墙上设置虹吸管,虹吸管为一根倒U形管,其进水口接至浅区中设计最低水位,出水口接入市政管网或河道,设计最低水位高于市政管网或河道的设计水位;虹吸管的溢流点距设计最低水位的高度不高于一个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度;池外排水沟进水管最高水位大于浅区的设计溢流水位。从沉沙池的沉沙和排水考虑,其加快沉沙池泥沙沉淀,使沉沙池排出的水变得清澈,并且利用虹吸原理,自动排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土保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排水沟末端的沉沙池泥沙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水土保持中的施工场地,在雨水和施工用水情况下,通常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排水泥沙量大,造成沉沙池很容易淤积,泥水进入池内,直进直出,没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因此,泥沙难以完全沉淀,部分又排放到下游河道或水体,造成新的污染,致使排水无法达标。
目前沉沙池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水中悬浮的泥沙沉淀不充分。沉沙池是水土保持中常用的设施,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沉沙池的处理技术和装置,解决水土保持行业的排水困境。从水污染的角度来讲,沉沙池中的水需要进行处理,除去水中的泥沙再排放,以减轻对江河湖海的污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双区联动及虹吸排水的沉沙池,从沉沙池的沉沙和排水考虑,其加快沉沙池泥沙沉淀,使沉沙池排出的水变得清澈,从而符合排放要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区联动及虹吸排水的沉沙池,沉沙池为一箱体结构,内部空间的下部分为深区和浅区,深区和浅区通过分隔堰分隔;深区和浅区上部空间连通;深区设置进水管,与池外排水沟连接;浅区的侧墙上设置虹吸管,虹吸管为一根倒U形管,其吸水口接至浅区中设计最低水位,出水口接入市政管网或河道,设计最低水位高于市政管网或河道的设计水位。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虹吸管的设计溢流水位距设计最低水位的高度不大于一个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度。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池外排水沟进水管最高水位大于虹吸管的设计溢流水位。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分隔堰顶以上,深区的深池静水位与浅区的静水位持平。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分隔堰邻深区的侧壁为流线形。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分隔堰上部设置分隔网,分隔网为拦沙网。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分隔网的高度为浅区池深的2/3。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沉沙池的顶板上,对应深区和浅区的位置处各设有清理孔。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沉沙池内进水管加装减速框。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虹吸管的进水口呈15度角接至浅区中设计最低水位。
基于上述技术特征:虹吸管的管径应小于池壁厚度的2/3。
本发明实现水土保持中泥沙的有效拦截,提高排放的水质要求。沉沙池由双区联动、虹吸排水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目标任务。本发明将物理学的虹吸原理,在沉沙池中进行应用。建立了一种新颖的沉沙池排水方案,以保证沉沙池中的泥水有足够的沉淀时间,解决了沉沙池泥沙不易沉淀的难题,使沉沙池名副其实的沉沙。
本发明在不改变排水沟常用构件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沉沙池的形式,通过空间分区、虹吸排水,改变沉沙池的水力条件和自动排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45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