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遥感式原位处理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97148.3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7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袁方龙;喻志发;诸葛爱军;陈运涛;朱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2;E02F3/94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51 | 代理人: | 孙秋媛 |
地址: | 30022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遥感 原位 处理 城市 河道 污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遥感式原位处理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法,包括用于抽吸河道底泥的遥感船、用于控制遥感船运行的控制模块、用于抽吸遥感船内污染底泥并处理分离出泥土块和水的泥土分离车和用于收集分离出泥土块的渣土车。遥感船属于自动化设备,由叶轮搅拌机和防污罩组成的抽吸组件,随着遥感船在河道行驶,切削搅拌和抽吸河道内的污染底泥,防污罩有效避免在抽吸过程中污染底泥扩散而造成对周围水体的二次污染,其环保程度高,本发明的系统采用污染底泥原位治理的原理,配合泥水分离车和渣土车,既实现了对河道的原位抽吸处理,并同时泥水分离后再排回河道中,有效提高污染底泥的治理效率,大大节约了污染底泥治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底泥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遥感式原位处理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黑臭。当废水和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随即产生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一是水体自净的过程,二是水体污染的过程,底泥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底泥是指经过长时间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而沉积于河湖水体底部,由黏土、泥沙、有机质及各种矿物组成的混合物。底泥作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沉积库”,是水体污染的蓄积库,底泥中有毒污染物能够通过生物作用在生物体内富集,而且在食物链中,处于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受富集作用的危害就越大。在城市中,治理河道污染底泥的问题刻不容缓,其治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夏季防洪、排涝等安全管控措施的成败,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标杆。
污染底泥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降低污染底泥中污染物浓度,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将污染底泥从水体中移除或隔离,从而达到污染底泥治理的目标。
目前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大体可以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其中,异位底泥修复技术主要采用工程设施将底泥转移出去,即传统的清淤工程,主要包括排干清淤、水下清淤、环保清淤等方式,清淤的工程量大,后续淤泥处置难度大,通过高压水枪切削底泥后进行抽吸处理,其清淤的工程量大,处理成本高,且处理效率低下,还会破坏河道底泥原有的生态环境而造成周围水环境的二次污染;而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质特性,有针对性的去除底泥中的某种、某类或某些污染物质,大部分继续留存河道,对河道底泥原生态环境破坏较小,主要有底泥屏蔽与改良技术、底泥化学修复技术、微生物底泥原位削减、沉水植物底泥修复、底泥原位消减处置等技术。但是,上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处理技术的成本高,且效率慢;现有的机械式清淤极易使污染底泥扩散,造成周围水环境二次污染;环保清淤采用的微生物和改良菌剂成本较高,且不适合大规模治理。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要结合机械式清淤和环保清淤的优势,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工作效率较高、清淤效果明显,实现对河道的原位治理,有效避免河道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河道原位治理、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清淤效果明显、生产效率高、有效避免河道水体二次污染的遥感式原位处理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遥感式原位处理城市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方法,包括用于抽吸河道底泥的遥感船、用于控制遥感船运行的控制模块、用于抽吸遥感船内污染底泥并处理分离出泥土块和水的分离车和用于收集分离出泥土块的渣土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天津港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971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