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眼肌训练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0266.5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2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姜建辉;布音嘎日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瞳升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5/00 | 分类号: | A61H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站大街、***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训练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眼肌训练装置。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视觉训练仪器大多以AR或VR的技术实现眼部追踪,体积大售价高,在训练的同时屏幕闪频和蓝光对眼睛会产生二次伤害。一种多功能眼肌训练装置,其组成包括:发生器主板(1)、不透光眼罩(2)和控制箱(3),发生器主板安装在不透光眼罩和控制箱之间,控制箱的顶部与发生器主板连接,发生器主板的顶部与不透光眼罩连接,不透光眼罩、发生器主板和控制箱的横截面为八边形结构,控制箱内安装有升降系统(22);发生器主板正面安装有筒状结构的12个直立光源罩(5)和24个斜光源罩(6)。本发明应用于眼部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眼肌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而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2017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 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 6%,高中生为81%,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日益严重且低龄化趋势明显。
目前常见的视功能训练主要包括斜弱视、远视及近视3种。训练方法主要有传统型和拉伸系统型两大类。弱视和远视的发病有一定的可逆性,视功能训练效果比较好,而近视不可逆性决定了近视训练效果相对较差。眼肌训练适用于视力异常的儿童、青少年以及长期用眼过度造成眼部视疲劳的工作人群,可有效改善视力,放松眼部肌肉,有效缓解眼部视疲劳。眼肌训练包括眼球内的睫状肌、虹膜肌,和眼球外的眼外肌训练,其中眼外肌为 6条。视近时,需要集合,内直肌收缩,这导致内直肌超负荷,而其它眼外肌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会引起眼外肌的不适,进而用进废退。近视眼就有长期凝视的习惯,致使眼睛缺乏运动,所以有缺陷的视力(包括近视),不管这个缺陷多么微小,都会使眼外肌的运动被削弱,表现为追踪变慢,搜寻功能被削弱,导致细节分辨能力下降,表现为视力下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视觉训练仪器大多以AR或VR的技术实现眼部追踪,体积大售价高,在训练的同时屏幕闪频和蓝光对眼睛会产生二次伤害;也有的眼肌训练仪采用近端面板直视光源,但是光源布置范围有限,视野和幅度小,对眼球内的睫状肌、虹膜肌、眼外肌训练有限,训练效果差,而且由于眼球与光源距离近,训练非常容易造成眼部疲劳,短时间就容易产生眩晕等不良影响,不利于眼肌的持续训练;如果采用远端面板布置光源,不但场地占用大,缺乏趣味性,儿童使用不容易集中精力,而且也存在视野和幅度小,对眼球内的睫状肌、虹膜肌、眼外肌训练有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眼肌训练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眼肌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眼外肌训练视野幅度小,对眼球内的睫状肌、虹膜肌、眼外肌训练有限,眼肌训练缺乏引导性和趣味性等问题。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功能眼肌训练装置,其组成包括:发生器主板、不透光眼罩和控制箱,所述的发生器主板安装在所述的不透光眼罩和所述的控制箱之间,所述的控制箱的顶部与发生器主板连接,所述的发生器主板的顶部与所述的不透光眼罩连接,所述的不透光眼罩、所述的发生器主板和所述的控制箱的横截面为八边形结构,所述的控制箱内安装有升降系统;
所述的发生器主板正面安装有筒状结构的12个直立光源罩和24个斜光源罩,所述的直立光源罩和斜光源罩为上开口筒状结构,且每个光源罩内安装有三色LED灯源,形成单向发射光源;
所述的发生器主板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内升降筒插孔,且升降系统中的内升降筒安装在发生器主板的内升降筒插孔内;
所述的不透光眼罩为空腔结构,其内壁的八个板面上覆盖安装有一组反射镜,一组所述的反射镜由四个斜立镜、两个平立镜和两个竖立镜对称组成,其中每个斜立镜由三个结构相同的斜立镜光源罩6-1照射,每个平立镜由三个结构相同的平立镜光源罩照射,每个竖立镜由三个结构相同的竖立镜光源罩照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瞳升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黑龙江瞳升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0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