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2246.1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6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凯镔;向峻伯;苟姝贞;于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00;C22B26/12;C22B23/00;C22B47/00;H01M10/54;C01B32/215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杨俊华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回收 金属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属于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极片破碎后,加热浸渍使电极材料和集流体分离,得到处理浆料;将处理浆料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处理物;将处理物用硫酸和和过氧化氢浸出,对浸出物进行压滤,得到第一滤液;向第一滤液中加入锂离子吸附剂反应后,过滤分离,得到第二滤液和含锂的滤渣;将第二滤液烘干水分后,得到镍钴锰中间体材料。本发明采用分离池将电极材料与集流体很容易进行分离,然后用硫酸和过氧化氢进行浸出,压滤回收石墨原料,通过锂离子吸附剂回收例元素,通过烘干得到镍钴锰中间体材料。整个回收方法简单、高效,减少了烧结的过程,对设备要求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质量轻、能量密度大、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诸多优点,已在移动电子设备、医疗、航天航空等诸多领域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则是锂电池的废弃量逐年增加。绝大多数废锂电池并未得到有效处理,造成电池中的有价金属元素大量浪费,同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对废锂电池进行回收再利用,既可节约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国内外从废锂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的工艺主要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或者两种工艺的结合。典型的火法冶金能耗大,操作复杂,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湿法冶金工艺具有效率高、毒性气体排放较少、得到的产物纯度高、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因此成为工业中回收和再循环利用锂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常用工艺。作为湿法冶金的关键步骤,浸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常采用氨浸出、生物浸出、酸浸出等工艺来回收电池中的有价金属。浸出后,锂离子电池中的有价金属以溶解性络合物或溶解态在浸出液中存在,此时还需通过分离纯化、原位再生等分离手段,从浸出液中分离出有价金属离子。其中分离纯化通过萃取、沉淀、吸附、电化学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将各种金属逐一分离,以便更好地回收目标金属。原位再生是对浸出液进行萃取除杂,并外加一定比例的金属盐,再采用共沉淀或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体,最后在适宜的温度下焙烧再生废锂电池正极材料,从而实现有价金属的回收再利用。
在浸出之前,需要对废旧锂电池进行拆解、分选极片、氨水浸泡、洗涤以及烘干,然后在进行高温处理后,经分选才能得到电极材料和集流体。这一处理手段较为复杂,处理的成本较高,对设备要求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以解决现有锂离子电池回收有机金属中在将电极材料和集流体分离处理手段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从锂离子电池回收有价金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放电、拆壳,分离电池极片,将电池极片经破碎处理后,置于含溶液的分离池中,加热浸渍,使电极材料和集流体分离,得到处理浆料;
(2)将处理浆料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处理物;
(3)将处理物用硫酸和和过氧化氢浸出,对浸出物进行压滤,得到第一滤液;
(4)向第一滤液中加入锂离子吸附剂反应后,过滤分离,得到第二滤液和含锂的滤渣;
(5)将第二滤液烘干水分后,得到镍钴锰中间体材料。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中溶液为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酰胺和聚乙二醇以质量比为(2~5):(1.5~4.5):(1~3)混合成。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中加热浸渍处理条件为:温度50~65℃,浸渍时间10~15h。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中硫酸和过氧化氢的质量比为(3~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22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