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基坑支撑梁上表面积存渣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3764.5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96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邱刚;卢伟;刘卫文;唐海斌;刘吉东;罗有卿;陈玉成;朱虎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E04G21/30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2 | 代理人: | 关贺涛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基坑 支撑 表面 积存 渣土 方法 | ||
一种防止基坑支撑梁上表面积存渣土的方法,包括支撑梁,在支撑梁的两端靠近基坑内边的位置上设有渣土滑落装置,所述渣土滑落装置包括沿支撑梁周向设置的多个环型抱箍,抱箍的外圆周端面设有环型滑道,滑道的外圆周端面顶在圆形套筒的内壁上,所述抱箍、滑道和套筒均由两个半环形结构构成,所述套筒的两个半环形结构的端部均设有多组相对应的侧耳,当渣土落在套筒上,渣土在套筒上的不均匀分布及渣土受重力作用不同在支撑梁上产生旋转驱动力,驱动套筒自动围绕支撑梁旋转,支撑梁上面则不会有渣土积存在上面,不再需要人工清理,可以节省用于清理钢支撑上渣土的人工和避免由于清理钢支撑而影响基坑开挖进度,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深基坑施工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的是一种防止基坑支撑梁上表面积存渣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围护结构的支撑结构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钢管支撑结构以其安装快速,性能稳定,可以周转使用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施工中,深基坑往往有多道支撑,有混凝土支撑和钢结构支撑两种,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渣土掉落在支撑梁上表面并积存在上面,如果不对其进行清理,一方面,后期工作人员在基坑下部施工时,支撑梁上积存的土块有掉落的可能,存在砸伤施工人员的风险,另一方面,支撑梁上存在积土,不符合文明施工的要求,再者,支撑梁如果选用钢结构,则有由多根钢结构支撑梁通过连接法兰拼接而成,如果支撑梁上存在积土,那么可能影响整个支撑梁的稳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现场人员定期对渣土进行清理,因为支撑处于悬空位置,渣土清理往往需要高空作业,威胁到作业人员的安全,也影响了基坑开挖的正常进行。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基坑支撑梁上表面积存渣土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基坑支撑梁上表面积存渣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预制渣土滑落装置
所述渣土滑落装置包括抱箍、滑道和套筒,抱箍由上抱箍和下抱箍拼接而成,拼接好的环形抱箍的内径由支撑梁的径向尺寸确定;滑道由上滑道和下滑到拼接而成,拼接好的环形滑道的尺寸由抱箍的外径尺寸确定,滑道内侧设有凹槽;
套筒由上套筒和下套筒对接而成,上套筒和下套筒沿圆周方向的两端设有水平设置的侧耳,所述侧耳沿套筒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套筒的内径由滑道的外径确定,上套筒和下套筒的端部沿径向均设有挡板;
2)安装支撑梁
将法兰预先连接好的支撑梁支撑在基坑内边合适的位置上;
3)拼装渣土滑落装置的下半部分
将下套筒平放,在下套筒内壁上等间隔放置多个半环形的下滑道,在下滑道的凹槽中涂抹润滑油,在凹槽中放置半环形的下抱箍;
4)将步骤3)中制作的渣土滑落装置的下半部分放置在支撑梁的下侧,使下抱箍紧贴在支撑梁的下侧,并做好支撑;
5)取多个半环形上抱箍间隔放置在支撑梁的上部,且让半环形上抱箍与支撑梁下部的半环形下抱箍对接;取多个半环形上滑道,并在上滑道的凹槽中涂抹润滑油,将上述半环形上滑道放置在支撑梁上部的半环形上抱箍上,让半环形上滑道与支撑梁下部对应的半环形下滑道对接;取一个上套筒放置在支撑梁的上部,使上套筒的内壁贴在上滑道的外圆周面上,且使上、下套筒上的侧耳一一对应,每一对侧耳利用螺栓组件进行固定,直到整个套筒将其内部的滑道和抱箍压紧;
6)按照步骤3)-5)依次将剩下的支撑梁端部做好防护。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优越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未经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37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