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缓解心肺患者呼吸困难的辅助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4328.X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2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董志甫;张朝鸿;郑海艳;李骏;王来;夏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16;A61M16/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覃毅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缓解 患者 呼吸 困难 辅助 设备 | ||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缓解心肺患者呼吸困难的辅助设备,包括:圆筒底座、弹簧杆、顶板、气囊、套筒、过滤装置、连接头、第一外螺纹套圈以及加湿机构,加湿机构包括:储水箱,储水箱呈圆环状,储水箱套设在弹簧杆的外围并位于气囊内,储水箱的顶部与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储水箱的底部设置有第四通孔,第四通孔与储水腔连通,且第四通孔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通孔连通,储水箱的外侧的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孔;以及第一密封塞,顶板上开设有加水孔,第一密封塞设置在加水孔处。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缓解心肺患者呼吸困难的辅助设备,气囊的使用寿命较高,同时气囊损坏时也可以正常使用,且对空气的加湿效果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缓解心肺患者呼吸困难的辅助设备。
背景技术
在救助心肺重症疾病患者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到呼吸器以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在现有技术中,呼吸器包括气囊,在使用时通常都是通过按压气囊的方式将空气输入到患者体内,以辅助病人呼吸,从而达到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目的。
然而,上述呼吸器的气囊通常都是裸露在外,极易受到损坏,且气囊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如果在急救损坏的气囊没有被及时查出,那么该呼吸器就无法正常使用,严重耽误救援的最佳时间。
授权公告号为CN109513087B的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急救用呼吸器,包括顶板,顶板为环形的横板,顶板的外周轴承连接套筒内壁的上端,顶板底侧的中间固定连接过滤网的顶侧,过滤网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圆桶,过滤网底侧的中间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活动安装第一弹簧杆,第一弹簧杆的外周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滑动接触配合。本发明结构紧凑、体积小巧,便于收放与携带,通过弹簧杆辅助气囊复位,增加气囊吸气功率,同时弹簧杆具有导向作用,避免气囊被错位按压,将气囊设置在套筒内,避免气囊因外部环境意外损坏,设有备用吸压气装置,能够在气囊破损的情况下继续吸压空气,不影响本装置的正常使用。
但是,上述急救用呼吸器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其加水装置在浸湿过滤棉的过程中,纯净水需从环形板的顶部流出,从而达到浸湿过滤棉的目的。然而在其浸湿过滤棉的过程中,纯净水从环形板上流向过滤棉时,只能流向过滤棉的中部,下方的过滤棉还能在重力的作用下,被多余的水浸湿,而上方的过滤棉却难以被浸湿,从而导致对于空气的加湿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缓解心肺患者呼吸困难的辅助设备,以提高气囊的使用寿命,同时使之在气囊损坏时也可以使用,从而达到及时救援的目的,同时,提高加湿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缓解心肺患者呼吸困难的辅助设备,包括:
圆筒底座,所述圆筒底座设置有顶部开口的内腔;
弹簧杆,所述弹簧杆的底端与所述圆筒底座的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
顶板,所述顶板呈圆柱形,所述顶板的底部与所述弹簧杆的顶端固定连接;
气囊,所述气囊套设在所述弹簧杆外,所述气囊的底端与所述圆筒底座的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气囊的顶端与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的顶端通过密封轴承与所述顶板的侧壁连接;
过滤装置,所述圆筒底座的底部的一侧并列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分别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过滤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连接头,所述圆筒底座的底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连接头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第一外螺纹套圈,所述第一外螺纹套圈滑动套设在所述圆筒底座的侧壁上并与所述圆筒底座保持密封,所述套筒的底端可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套圈螺纹连接,且所述第一外螺纹套圈的侧壁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锁定螺栓;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未经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43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传感器协同的汽车电池火灾防范系统
- 下一篇: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