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柄部内射流的内冷刀具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5421.2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9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王珏;李清华;陈友梁;邹伶俐;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C5/10 | 分类号: | B23C5/10;B23C5/2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柄部内 射流 刀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柄部内射流的内冷刀具,包括一棒形体;棒形体分为切削部和柄部两段,棒形体中,设有沿棒形体长度方向的内冷孔,内冷孔的一端通出所述柄部的顶端,在切削部的底端设有与内冷孔的另一端相连通的出液口,出液口的数量与排屑槽的数量相同,并与排屑槽分别相对应;所述柄部中,还设有多个与所述内冷孔不相连通的射流冷却孔,射流冷却孔的数量也与排屑槽的数量相同,各个射流冷却孔的一端分别通出柄部的顶端,各个射流冷却孔的另一端分别通至对应的排屑槽的与所述柄部的相连接处。本发明既能够实现刀具侧壁切削加工过程中的有效冷却并及时排出刀具切削产生的切屑,同时还可以保证刀具加工和装夹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刀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侧壁加工的柄部内射流的内冷刀具。
背景技术
切削刀具是机械制造中用于切削加工的工具,由于机械制造中使用的刀具基本上都用于切削金属材料,因此这类刀具为金属切削刀具。现有技术的一种切削刀具采用整体式结构,主要为一棒形体,棒形体分成两段,其中一段为切削部分,切削部分含有切削刃,另一段为柄部,柄部通常设为可装夹结构,通过柄部装夹在机床上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切削刀具在进行侧壁金属切削加工时,产生切屑往往较长,极易造成切屑堆积和二次切削,因此切屑的排出情况会对刀具的加工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侧壁加工时切深参数一般会较大,普通的外部冷却往往会受到工件的遮挡而无法将冷却液喷射到切削加工位置,不仅会降低刀具加工冷却效果,还会影响加工工件表面质量。现有技术的内冷刀具一般采用底部出水,即在切削部分的端头位置(底刃位置或靠近底刃位置)喷水,这种方式对解决侧壁加工位置的冷却问题起到的作用不大。
美国专利文献US6648561公开了一种在切削刀具的柄部开槽的设计来实现刀具的有效冷却和切屑的排出,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柄部的切削液射流槽会对夹持部位产生磨损,从而降低刀具的夹持精度,若采用热缩刀柄夹持,由于局部受热不均,会对刀柄夹持精度造成破坏,降低夹持设备的精度,因而降低了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只使用柄部射流冷却条件下,若刀具切削刃部长度过长时,对刀具加工底端仍然存在底端切削过程中无法充分冷却的问题。此外,在对极薄工件进行大切深侧壁铣削加工时,市场上目前暂无有效控制薄壁工件厚度的手段,均会使薄壁工件产生较大的切削变形,从而影响工件加工尺寸,降低生产合格率,造成极大的材料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柄部内射流的内冷刀具,通过结构改进,既能够实现刀具侧壁切削加工过程中的有效冷却并及时排出刀具切削产生的切屑,同时还可以保证刀具加工和装夹的精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柄部内射流的内冷刀具,包括一棒形体;所述棒形体分为切削部和柄部两段,且切削部和柄部在所述棒形体的中部位置一体相接;所述切削部的自由端设为底端,所述柄部的自由端设为顶端;所述切削部的外径为D;所述切削部中,由底端向顶端方向螺旋延伸设有两个以上的排屑槽,排屑槽朝向切削旋转方向的面为前刀面,所述前刀面与所述切削部的外周面相交形成圆周切削刃,所述切削部的外周面中与切削刃相接的面为后刀面;所述后刀面自切削部的底端延伸至柄部;所述棒形体中,设有沿棒形体长度方向的内冷孔,内冷孔的一端通出所述柄部的顶端,在切削部的底端设有与内冷孔的另一端相连通的出液口,出液口的数量与排屑槽的数量相同,并与排屑槽分别相对应;所述柄部中,还设有多个与所述内冷孔不相连通的射流冷却孔,射流冷却孔的数量也与排屑槽的数量相同,各个射流冷却孔的一端分别通出柄部的顶端,各个射流冷却孔的另一端分别通至对应的排屑槽的与所述柄部的相连接处。
所述切削部的底端基于排屑槽设置齿隙,齿隙朝向切削旋转方向的面为底端切削刃前刀面,所述底端切削刃前刀面与所述切削部的底端端面相交形成底端切削刃,所述切削部的底端端面为底端切削刃后刀面;所述出液口设在底端切削刃后刀面或齿隙处,且不干涉圆周切削刃和底端切削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54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冷刀具
- 下一篇:一种长非编码RNA及其在诊断治疗胆管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