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穿墙检测生命信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5479.7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0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蔡国发;周拓;林满桂;宋扬;蔡国恩;许婕希;叶钦勇;张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5 | 分类号: | A61B5/05;A61B5/0205;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尔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45 | 代理人: | 于武江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穿墙 检测 生命 信息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穿墙检测生命信息的方法,包括:对待测目标信号去噪;采用EEMD处理去噪后的待测目标信号的快时间维度方向的信号,得到第一IMFs集合;定位第一IMFs集合中的特征时间指数采样点;采用EEMD处理去噪后待测目标信号的慢时间维度方向的信号,得到在慢时间维度方向的特征时间指数采样点的第二IMFs集合,并构建第二IMFs集合矩阵;获取第二IMFs集合矩阵中满足呼吸率特征和心率特征的信号,找到对应的呼吸信号和心率信号。本申请能够去除雷达接收回波信号中的固定背景噪声,并可以利用其穿墙检测功能,采用非接触式检测实现生命信息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理信息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穿墙检测生命信息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判断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层面需要获取一定的人体生命体征信息。人体四个主要的生命体征信息是体温(BT)、心率(HR)、呼吸频率(BR)和血压(BP)。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人体生命信息的检测可分为接触式检测和非接触式检测。而由于接触式检测要求传感器或电极等与人体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这样会给被检查人员带来约束,不适于长时间的连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其次这类方法在医疗环境下如传染病治疗、烧伤病人治疗等的生命信息检测与监测中,患者和医生有被交叉感染或者接触式检测有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的风险,不宜实施。因此实际临床应用的需求必须寻求非接触的检测方法,获取特殊场合病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同时希望在相对舒适的环境状况下,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生理参数监测。
现阶段的非接触检测方法大多基于激光、红外、电磁波等技术。目前,基于雷达的生命体征监测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雷达检测的人体生命参数信号是借助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穿透障碍物照射人体,由于人体生理运动(如心跳、呼吸等)引起机体表面微动,采集到反射的回波信号中人体生命信息信号混合在环境和电子噪声信号中,通过后续的解调、信号处理等方法提取得到生命特征参数,表征生命状态信息。由于雷达式生命检测技术应用的是电磁波原理不受环境温度、环境杂物的影响,能比较好的克服了激光和红外检测受温度影响和障碍物阻挡失效等使得检测灵敏度降低或误报率提高的问题。因此随着雷达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基于雷达式非接触人体生命信息检测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社会应用需求上也不断提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穿墙检测生命信息的方法,使得去除雷达接收回波信号中的固定背景噪声,并可以利用其穿墙检测功能,利用非接触式检测实现生命信息的检测。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穿墙检测生命信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待测目标信号去噪;
采用EEMD处理去噪后的所述待测目标信号的快时间维度方向的信号,得到第一IMFs集合;
定位所述第一IMFs集合中的特征时间指数采样点;
采用EEMD处理去噪后所述待测目标信号的慢时间维度方向的信号,得到在所述慢时间维度方向的所述特征时间指数采样点的第二IMFs集合,并构建第二IMFs集合矩阵;
获取所述第二IMFs集合矩阵中满足呼吸率特征和心率特征的信号,找到对应的呼吸信号和心率信号。
可选的,在所述获取第二IMFs集合矩阵中满足呼吸率特征和心率特征的信号,找到对应的呼吸信号和心率信号,之后还包括:
对找到的所述呼吸信号和所述心率信号进行FFT变换,得到呼吸率和心率信息。
可选的,所述对所述待测目标信号去噪,包括:
接收周围环境的回波信号;
计算所述周围环境的回波信号的快时间维度方向上每个点在慢时间维度方向上的所有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背景噪声在对应快时间维度方向的一个背景噪声值,将快时间维度方向的所述背景噪声值构成新的快时间维度方向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54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