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小区重叠下的D2D通信配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6145.1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6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泽天;王一为;张思琪;毛雅淇;杨博宇;章溪晴;魏启宇;彭敏鑫;邵旺;林晓勇;孙晓玲;张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6/10 | 分类号: | H04W16/10;H04W48/04;H04W72/04;H04W76/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1004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小区 重叠 d2d 通信 配对 方法 | ||
1.一种移动小区重叠下的D2D通信配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在两个相邻的移动小区内,均匀划分若干个子信道分配给各小区内的移动用户使用;
步骤2、分别在两个小区内生成大于子信道数量的若干个用户节点,定义采用常规基站通信方式的移动用户为CU,D2D通信的辅助中继节点为D2D-R,D2D通信的实际用户为D2D-U,当移动用户运动到小区边缘位置时,该用户切换到D2D通信模式,从CU转变为D2D-U,并请求用户配对,通过某个辅助中继节点D2D-R进行D2D中继通信;
步骤3、通过节点的运动预测用户的现实轨迹;每个节点的初始位置位于两个小区内的任意位置,其中每个小区的一部分节点处于静止状态,其余节点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根据用户的运动属性,预测出运动s步后各节点的运动轨迹,进入步骤4进行用户配对;
步骤4、当一用户在小区边缘运动并需要进行D2D中继通信时,向系统请求用户配对,根据用户需求及实际情况,一个D2D-R辅助一个D2D-U进行中继通信,两两组成一个D2D通信对;用户配对过程需要计算在运动过程中每一步各节点间的距离,具体如下:
节点i与节点j之间的距离用di,j表示,设坐标原点为O,则在运动第k步节点i与节点j之间的计算公式为:
代入点的坐标得:
得到在运动过程中的第k步某对节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以下情况进行D2D配对:
a、设D2D通信的最大距离为D,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节点i与节点j之间的距离小于D2D最大通信距离的步数不超过10步,则节点i与节点j为短触节点对,此类节点对不进行D2D配对;
b、对于运动的节点i和节点j,满足条件sr∈[1,100],sr-sk>10,di,j≤D,且同时满足节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都在同一个小区内,即两个节点的运动轨迹都在一个小区内,则节点i和节点j作为潜在的D2D对,当一个D2D-U在请求用户配对时,优先将配对目标选定在其他运动的节点中,再根据公式(3),计算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与D2D-U运动轨迹相似的节点作为该D2D对中的D2D-R;
c、对于运动的节点i,若在运动过程中有进行D2D中继通信的需求,且没有其他同时运动的节点满足配对条件,则选择某个静止节点j进行用户配对;根据公式(3)和情况b中的判决条件,计算出在节点i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最合适的静止节点作为该D2D对中的D2D-R;
d、对于一个运动的节点i,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要穿过鱼眼区,从一个小区运动到另一个小区,且有D2D中继通信的需求,能够与其配对的节点j需满足条件:
di,j≤D,max{sk,i,sk,j}≤s≤min{sr,i,sr,j},
其中,sk,i、sr,i和sk,j、sr,j分别表示节点i和节点j进入和离开鱼眼区的步数,即在两节点同时位于鱼眼区时,节点间距离必须满足D2D最大通信距离条件;
在同时具备配对条件的用户之间,优先选择距离较小的用户进行配对,仅考虑D2D对信号的传输,路径损耗采用市区或郊区的传播模型:
Li,j=128.1+37.6lg(di,j) (4)
在上述各情况中,一个D2D-U有多个满足条件的配对对象时,选择在配对时平均距离较小的节点作为D2D-R;
步骤5、给所有D2D对分配频谱资源,在小区内存在空闲频谱的情况下,D2D对采用专用模式通信,直接占用空闲频谱进行通信,若小区内频谱资源不足,D2D对采用复用模式通信,复用某个CU的上行链路频谱进行通信;
步骤6、计算某个时间段内各D2D-R的贡献度,当D2D-R在另一时间段切换到D2D-U的工作模式时,根据其贡献度的大小判断对其分配资源的优先级,以优化用户通信的公平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614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