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排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7117.1 | 申请日: | 202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9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殷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殷志 |
主分类号: | E03C1/122 | 分类号: | E03C1/122;E03F5/04;E03F5/042;E04F17/08;E04F1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公园里***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排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排水装置,包括本体和盖板,盖板盖在本体上方,本体一侧为排水立管,本体另一侧为水封腔,水封腔容积大于300000mm3,水封腔与排水立管连通,在水封腔内形成水封,在盖板上设置有排水入口及渗水入口,水封腔位于排水入口下方,在水封腔内设置有第一下水管,第一下水管与水封腔形成水封结构,渗水入口与第一下水管连通,且渗水入口高度不高于排水入口。本发明解决了建筑排水系统渗水问题,防止渗水从建筑排水装置与混凝土楼板因热胀冷缩产生的裂缝渗入下层。采用主动渗水排水水封和横支管排水水封共用一个水封技术方案,防止水封干涸失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排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排水汇集器一般应用于卫生间、厨房、阳台,建筑排水汇集器一般是预埋在混凝土楼板中,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防水层,在防水层上有结合层,在结合层上铺设瓷板等装饰层。由于卫生器具、排水管道与混凝土碰撞系数不一致,地面上的积水会从装饰层渗入结合层内形成积水无法排除,时间长了因为细菌发酵产生异味。同时混凝土楼板与排水装置的材质不同,热胀冷缩系数不同,混凝土楼板与排水装置配合面会形成裂缝,结合层内的积水会从裂缝中渗入下层空间。在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排水装置上设置防水翼环,被动实现防止渗水,阻止水渗入下层空间。因此,如何解决建筑排水系统中渗水问题,做到不漏、不臭,提供更好的家居环境,是目前建筑排水急切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建筑排水装置,采用主动排水方法,解决建筑排水系统中渗水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排水装置,包括本体和盖板,盖板盖在本体上方,本体一侧为排水立管,本体另一侧为水封腔,水封腔容积大于300000mm3,水封腔与排水立管连通,在水封腔内形成水封,在盖板上设置有排水入口及渗水入口,水封腔位于排水入口下方,在水封腔内设置有第一下水管,第一下水管与水封腔形成水封结构,渗水入口与第一下水管连通,且渗水入口高度不高于排水入口。
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在盖板上设置有一周排水槽,排水槽绕排水立管及水封腔四周外围一周,排水槽通过与渗水入口连通。
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横支管一般在安装有一定的坡度,渗入结合层的积水会沿着多个横支管外壁及防水层流至排水槽内,为了使积水快速排出,防止沉积渗水。在盖板上设置有向排水槽排水的第一斜坡面,在排水槽内设置有向第一下水管排水的第二斜坡面,在第一下水管内安装有排水止回装置,在第一下水管顶部安装有箅子。
为了使水封腔内的水快速冲出,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在水封腔内设置有水封管,水封管顶部与第一下水管底部形成第一水封高度H1,且H1高度在50mm-150mm之间,第一下水管位于水封管与水封腔内壁之间,在水封管与水封腔内壁之间设置第一斜坡道通和第二斜坡道通;第一斜坡道通及第二斜坡道通从第一下水管两侧起绕水封管汇集后止排水立管;第一斜坡道通及第二斜坡道通的最高点位于第一下水管两侧。
为了更进一步使水封腔内的水快速冲出,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第一斜坡道通及第二斜坡道通为内弧形结构,内弧角度为正2~90度。
为了方便上排水立管与建筑排水装置的上排水立管接口连接,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排水立管和水封腔连通处形成汇集段通道,在排水立管内安装有偏心管,偏心管底部高于排水立管内底面,排水立管内底面与水封管顶部形成排水落差高度H3,H3高度在50-150mm之间,且水封腔容积大于300000mm3,使得排水立管快速排水时形成虹吸效应时不会被抽干,导致水封失效;在本体上设置有下排水立管接口,在盖板一侧上部设置有上排水立管接口,下排水立管接口和上排水立管接口上下相通;偏心管的第一外圆与上排水立管接口配合,偏心管的内圆与偏心管的第一外圆偏心。
为了增加排水流量,使水流沿排水立管四周流出,防止实现水舌,在进一步地技术方案中,偏心管下部为第二外圆,偏心管的第二外圆与排水立管内圆之间形成环形通道,环形通道与汇集段通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殷志,未经殷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71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