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09032.7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0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龙;吴正伟;徐进;郭建章;师沛琼;黎莹;林维;黄丽纯;陈先锋;张立;黄瑞礼;黎宗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粤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刘瑶云;陈伟斌 |
地址: | 524003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赤眼蜂 防治 沉香 黄野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培育米蛾卵:将0.5㎏麦麸均匀加入养虫筛(里面:44.5㎝*74.8㎝*7.5㎝)中,均匀撒上1.68~1.70毫升的新鲜米蛾卵,然后放在20~25℃的养虫室内发育;步骤(2)喷水、增加麦麸为米蛾幼虫的食物:接种一周后,米蛾幼虫孵化,开始每天早上、下午各1次在养虫筛的麦麸上喷少量的水,米蛾幼虫缺食物时要及时增加饲料。该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通过饲养米蛾、收集米蛾的虫卵来进行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将被寄生的虫卵制作为蜂卡,后投放到受害沉香林中实现防治黄野螟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的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眼蜂属膜翅目赤眼蜂科,是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历史上应用范围较广、治虫效果较好的一类卵寄生蜂,对鳞翅目害虫的控制作用尤其显著.利用赤眼蜂防治虫害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对人畜安全,保持生态平衡,是一实用性很强技术,赤眼蜂已成为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上研究历史最久、应用范围最广、防治面积最大、治虫效果最好的天敌昆虫,选择适于规模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是大面积应用赤眼蜂的前提,国外普遍利用螟虫为中间寄主进行赤眼蜂的规模化生产,且已实现机械化生产。
黄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危害白木香的单食性食叶重要害虫, 严重影响白木香的健康生长,大发生时常把叶片吃光,变成秃梢,黄野螟是 典型的寡食性害虫,仅取食沉香属和漆树属等少数几种植物,在我国目前仅 发现危害白木香,白木香是瑞香科沉香属植物,1999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 保护野生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黄野螟是白木香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 害虫,在海南地区1年发生6~8代以上,以幼虫取食叶片和幼嫩枝茎,暴发 时可吃光整株叶片,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及结香。
黄野螟的暴发会使树体生长缓慢、幼树死亡,导致成材或达到结香标准的生长周期变长,而且在结香时期对沉香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制约沉香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白木香人工纯林大规模种植,黄野螟等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此提供一种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旨在为白木香重要害虫黄野螟的综合防治及白木香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黄野螟的暴发会使树体生长缓慢、幼树死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培育米蛾卵:将0.5㎏麦麸均匀加入养虫筛(里面:44.5㎝*74.8㎝*7.5㎝)中,均匀撒上1.68~1.70毫升的新鲜米蛾卵,然后放在20~25℃的养虫室内发育;
步骤(2)喷水、增加麦麸为米蛾幼虫的食物:接种一周后,米蛾幼虫孵化,开始每天早上、下午各1次在养虫筛的麦麸上喷少量的水,米蛾幼虫缺食物时要及时增加饲料;
步骤(3)米蛾的化蛹:大约在45天后,养虫筛上的麦麸有部分的小突起,说明米蛾幼虫开始化蛹,要将网筛(48㎝*80㎝)盖在养虫筛上;
步骤(4)米蛾成虫羽化、收蛾:早上,用收蛾机将米蛾成虫收到笼子里,放在收卵架上;
步骤(5)米蛾卵的收集:用毛扫将笼子的卵扫完,并将米蛾卵上的鳞片清理干净,用紫外线杀死胚胎,然后放在一定温度的冰箱里保存;
步骤(6)赤眼蜂的饲养:在沉香林中采集赤眼蜂已寄生的黄野螟卵块以获得螟黄赤眼蜂蜂种,放入培养箱内进行饲养,并在羽化初供给25%蜜糖水补充营养;
步骤(7)接蜂:将新羽化的赤眼蜂放入放有均匀播撒米蛾虫卵托盘的培养箱中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粤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粤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90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