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09058.1 | 申请日: | 2021-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7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倪少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倪少瑜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B28C5/40;B28C5/16;B28C5/08;B28C7/12;B08B9/093;B08B9/08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缩 粘度 强度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的配方,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份:300‑350份的水泥、80‑100份的水、300‑330份的碎石、310‑340份的河砂、70‑85份的粉煤灰、50‑65份的偏高岭土、50‑70份的硅灰、35‑50份的微硅粉、8‑16份的钢纤维、30‑45份的磷石膏、15‑20份的减水剂、10‑16份的膨胀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五个制备步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的配方由水泥、水、碎石、河砂、粉煤灰、偏高岭土、硅灰、微硅粉、钢纤维、磷石膏、减水剂以及膨胀剂构成,通过本发明的配方所配置出来的混凝土内部堆积密实,孔隙率较低,强度较高,抗收缩性较好,粘度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也称为骨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现代建筑向着高层化、大跨度、轻量化以及环境恶劣地区(寒冷地区、盐碱地区)发展,人们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展研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强混凝土是现代混凝土制备技术发展的典型产品,通过优选材料,控制水灰比,掺入外加剂等措施,可具有高强和高耐久性。
然而,由于水灰比较低,高强混凝土因水泥水化反应快速消耗拌合水而引发的自干燥现象较普通混凝土更加显著,发生较大收缩变形,容易开裂,威胁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的配方,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份:300-350份的水泥、80-100份的水、300-330份的碎石、310-340 份的河砂、70-85份的粉煤灰、50-65份的偏高岭土、50-70份的硅灰、35-50 份的微硅粉、8-16份的钢纤维、30-45份的磷石膏、15-20份的减水剂、10-16 份的膨胀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将水泥、水、碎石以及河砂通过进料管依次倒入搅拌罐中搅拌 2-3分钟,通过搅拌机构对水泥、水、碎石以及河砂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S2、再将粉煤灰、偏高岭土、硅灰、微硅粉以及磷石膏倒入搅拌罐内,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体进行搅拌混合,持续搅拌2-3分钟,使粉煤灰、偏高岭土、硅灰、微硅粉以及磷石膏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体在搅拌机构的作用下得到充分混合;
S3、然后通过计量机构将减水剂和及膨胀剂倒入搅拌罐内,与步骤2得到的混合体进行搅拌混合,且持续搅拌2-3分钟;
S4、最后再通过计量机构向步骤3内的混合体中加入钢纤维,持续进行搅拌2-3分钟,使钢纤维与步骤3得到的混合体混合均匀;
S5、打开出料控制阀,将步骤4得到的混合体通过出料管注入模具,放入养护室进行养护,得到低收缩低粘度高强度混凝土。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罐上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罐的底部连通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固定安装有出料控制阀,所述搅拌罐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搅拌罐的顶部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搅拌罐内部的底部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倪少瑜,未经倪少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090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赤眼蜂防治沉香黄野螟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创新创业教育互动多媒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