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23074.6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14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苑中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临沂启阳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6 | 分类号: | H01B13/06;H01B13/22;H01B13/24;H01B1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宫建华 |
地址: | 276035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氯乙烯 绝缘 护套 电缆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导体形成:在导体外侧刷一层绝缘漆,在绝缘漆外部包覆护套层、取多股缆芯导体缠绕,在缠绕过程中添加阻燃材料、缠绕二层屏蔽层、通过缠绕方式将阻燃绝缘层、隔热层以及铠装层依次包覆在第二层屏蔽层包带之外;采用该方法所制造的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耐弯曲、耐屈挠、耐油、较好的阻燃防水性、较好的屏蔽性,而且结构简化,可显著减少电缆的制造成本和加工工艺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的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属于电缆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发电厂、变电厂、冶炼及石油化工等行业对控制电缆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在控制电缆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避免控制电缆受机械损伤、绝缘损伤、绝缘老化变质等问题,而且还需要持续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即需要较好的耐高温性;特别是用于防腐、耐高温环境下的控制电缆,需要有效防止电缆线芯之间和电缆之间的放电损坏,并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抗断裂伸长率等机械性能,以及需要具备耐高低温、耐弯曲、耐屈挠、耐油、阻燃防水等特征。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同时还发现,普通的耐火控制电缆的屏蔽效果不理想,常规的方式是需要安装护套,但这也会显著增加电缆的制造成本和加工工艺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采用该方法所制造的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具有较好的耐高低温性、耐弯曲、耐屈挠、耐油、较好的阻燃防水性、较好的屏蔽性,而且结构简化,可显著减少电缆的制造成本和加工工艺成本。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一种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导体形成:先取多根经过退火处理的软金属丝进行单方向绞合形成截面积为2平方毫米-90平方毫米的导体;
(2)在导体外侧均匀刷一层绝缘漆,然后在绝缘漆外部以挤塑的方式包覆一层厚度为1.6-3.2mm的绝缘层形成护套层,制得缆芯导体;
(3)形成缆芯的步骤:取多股缆芯导体缠绕,在缠绕过程中添加阻燃材料,从而填满导体相邻之间的空隙;
(4)形成屏蔽层的步骤:将第一层屏蔽带以缠绕的方式螺旋包覆在缆芯外部形成第一层屏蔽层包带,接着在第一层屏蔽带上均匀涂刷一层绝缘胶,将绝缘胶烘干后,再以缠绕的方式螺旋包覆在绝缘胶外部形成第二层屏蔽层包带;
(5)形成隔热铠装层的步骤:通过缠绕方式将阻燃绝缘层、隔热层以及铠装层依次包覆在第二层屏蔽层包带之外。
作为本发明之优选,所述步骤(2)中绝缘层为硅微粉、环氧树脂、聚氯乙烯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作为本发明之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3)中阻燃材料为无卤阻燃树脂、不饱和树脂阻燃剂以及含氟聚合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作为本发明之更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4)中,所述绝缘胶烘干的温度为190-240℃。
作为本发明之更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5)中,所述隔热层为陶瓷纤维隔热棉,或NBR减震缓冲隔热棉。
作为本发明之更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5)中,所述铠装层为高强度塑钢和铝合金的混合体。
本发明的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将最外部的护套去除,增加两层屏蔽层,同时设置多层绝缘层,以及设置隔热层和以高强度塑钢和铝合金的混合而成的铠装层,有效提高了电缆的耐高温和耐酸性能,并使电缆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磨性能和耐牵引性能,提高了电缆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同时具备耐弯曲、耐屈挠、耐油、较好的阻燃防水性、较好的屏蔽性,而且结构简化,可显著减少电缆的制造成本和加工工艺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采用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聚氯乙烯绝缘无护套电缆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临沂启阳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临沂启阳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30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