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23184.2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7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贾宝新;周志扬;苑文雅;刘国昱;张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3000***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振动 反弹 增大 隔振堤 及其 布置 方法 | ||
1.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梯形体隔振堤和地下隔振墙,所述梯形体隔振堤上设置有配重块,所述地下隔振墙斜面设置有反射钢板,所述梯形体隔振堤和地下隔振墙内表面设置有防水膜,所述防水膜内表面设置有吸波泡棉,所述吸波泡棉内部填充有膨胀玻化微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收集资料,
根据具体的隔振方案确定隔振区域,搜集高铁运行资料,获取隔振区域土体物理参数信息,探测上覆土层厚度。
步骤二:预测振动反弹增大区域,
根据梅拉常数、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的关系预测高铁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速度,进行振动反弹增大模拟,根据几何关系预测振动反弹增大区域。
步骤三:设定隔振堤位置,
若存在建筑处在振动反弹增大区内,则在高铁地震波路径中的反射点和建筑之间布置隔振堤。
步骤四:布置隔振堤,
开挖上覆土层,分段布置地下隔振墙和反射钢板,在地下隔振墙上分段布置梯形体隔振堤和配重块并回填土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梯形体隔振堤高度为1m至2m,顶面宽度为0.5m至1m,底面宽度为3m;所述的梯形体隔振堤1/2高度以下部分埋入上覆土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隔振墙深度根据上覆土层厚度确定,上覆土层厚度小于3m时,地下隔振墙底布置在上覆土层底面,上覆土层厚度大于3m时,地下隔振墙底深度设置为上覆土层厚度的2/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钢板密度较上覆土层大,用以反射大部分高铁地震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重块位于梯形体隔振堤顶面来稳定隔振堤,防止隔振堤倾覆。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高铁振动反弹增大的隔振堤及其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铁地震波的纵波、横波速度和预测振动反弹增大区域计算方法如下公式所示:
式中:vp为高铁地震波的纵波速度;vs为高铁地震波的横波速度;λ为梅拉常数;G为上覆土层的剪切模量;E为上覆土层的弹性模量;μ为上覆土层的泊松比;ρ为上覆土层的密度;x为振动反弹增大预测位置;h为上覆土层的厚度;vR为上覆土层表面波速度;vps为高铁地震波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未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318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扰时钟产生电路
- 下一篇:一种建筑地基结构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