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微细尾煤泥脱水效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29585.9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1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磊;高丽慧;曹亦俊;李玲妮;柴娜;刘恒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润锋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3D1/08 | 分类号: | B03D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翩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微细 尾煤泥 脱水 效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微细尾煤泥脱水效果的方法,包括:(1)在浮选后的微细尾煤泥水中添加凝聚剂和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然后进入浓缩机;(2)浓缩机的溢流进入循环水池,底流进入压滤车间的搅拌缓冲桶,搅拌缓冲桶中通入热蒸汽;(3)在保证搅拌缓冲桶内温度高于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的浊点温度的情况下,矿浆由泵给入压滤机,压滤后的滤液进入循环水池,脱水后的滤饼作为尾煤泥销售。本发明通过添加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和引入热蒸汽,热蒸汽使得矿浆温度高于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的浊点温度,该温度下絮凝剂由亲水相向疏水相转变,在保证选煤厂现有工艺基础上实现压滤周期和滤饼水分的显著降低,压滤煤泥水分低于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泥脱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微细尾煤泥脱水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20年,我国原煤产量达到39.0亿吨,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入选原煤中细煤泥比例不断增加,细粒煤泥约占原煤25%~30%。
目前,国内对煤泥水的处理的主流工艺为煤泥浮选后尾煤泥进入浓缩机浓缩,浓缩后的尾煤泥进入压滤机压滤,滤液直接返回至循环水池用作循环水。由于煤泥粒度小,比表面积大,尤其对于浮选后的尾煤泥,其粘土类矿物含量高,煤泥水分脱除难度进一步增大,同时,常用絮凝剂的添加带来矿物表面亲水性强,滤饼透水性差等问题,造成尾煤产品含水量居高不下,带来储存、运输等问题,同时,还导致选煤厂补水增大,影响生产。近年来,国内主要从煤泥脱水设备、药剂及工艺开展高效脱水研究工作,取得一些进展。对于尾煤泥的脱水,主要通过提高压榨压力和时间来进一步降低滤饼的水分。提高压榨压力会增大能量消耗,带来生产成本的显著增加;提高压榨时间则会降低设备处理量,影响选煤厂处理能力。因此,在不改变现有工艺条件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煤泥滤饼的水分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微细尾煤泥脱水效果的方法,以解决选煤厂煤泥水面临的脱水难、水分高等突出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提高微细尾煤泥脱水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浮选后的微细尾煤泥水中添加凝聚剂和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然后给入浓缩机中进行一次脱水浓缩;
(2)浓缩机的溢流进入循环水池,底流进入压滤车间的搅拌缓冲桶,搅拌缓冲桶中通入热蒸汽;
(3)在保证搅拌缓冲桶内温度高于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的浊点温度的情况下,启动压滤入料泵,将矿浆送入压滤机中进行二次脱水,压滤后的滤液进入循环水池,脱水后的滤饼作为尾煤泥销售。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凝聚剂为聚合氯化铝,凝聚剂的用量为50-200g/L。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为聚合物poly(NIPAM-co-DMAPMA)或聚合物poly(DEAAM-co-DMAPMA),分子量为600-800万。
poly(NIPAM-co-DMAPMA)是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95mol%)与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5mol%)为单体,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自由基聚合得到。
poly(DEAAM-co-DMAPMA)是以N,N-二乙基-2-丙烯酰胺(DEAAM)(95mol%)与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DMAPMA)(5mol%)为单体,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自由基聚合得到。
更优选的,所述温敏型高分子絮凝剂的用量为15-20g/t。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尾煤泥水的浓度为10-25g/L。
优选的,步骤(2)中经所述浓缩机浓缩后的底流产品浓度控制在450g/L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润锋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润锋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95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