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位辐射末端局部-全局结合型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1196.X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38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龙康;张甜甜;谭羽非;张文盛;杨子娴;倪新秀;韩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4D13/00;F24D1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华夏松花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3 | 代理人: | 岳昕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辐射 末端 局部 全局 结合 固体 蓄热 采暖系统 方法 | ||
工位辐射末端局部‑全局结合型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及方法,本发明涉及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及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民用电采暖领域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中装置表面温度过高、放热不可控、固体蓄热砖使用寿命短、比热小、单位时间内储存热量有限且局部采暖效果不佳的问题。系统包括辐射工位桌、出油管、螺旋式导热油管、进油管、油阀、油泵、平板加热体、固体蓄热砖;所述固体蓄热砖表面设置平板加热体;所述螺旋式导热油管位于固体蓄热砖的上半部分的空气通道中,螺旋式导热油管连接出油管,出油管连接油阀,油阀连接油泵,油泵连接辐射工位桌,辐射工位桌连接进油管,进油管连接螺旋式导热油管。本发明用于本发明涉及蓄热电采暖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峰谷电价政策及国家大力推广电采暖技术的发展的背景下,固体蓄热技术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在夜晚电谷价时期采用固体储能技术进行电热蓄热,并将电热蓄热应用于建筑供暖,对电网的电力调峰以及用户供暖运行成本都具有很好的价值。传统固体蓄热式电采暖系统以氧化镁为主要成分的蓄热砖有耐高温,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成为固体电采暖系统的目前蓄热材料之一。但现有的固体蓄热技术在民用采暖领域的应用仍大都存在以下缺陷:
对于固体蓄热式电采暖系统而言:
(1)装置表面温度过高:在建筑工业行业标准中规定电采暖系统可接触外表面温度不得高于95℃,格栅出风口温度不得高于115℃,而现有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其顶表面温度大多能达到100℃以上,而格栅出风口温度则大多超过了130℃,均普遍超标,这也为固体蓄热技术在民用建筑采暖领域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2)放热不可控:市面上大部分的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采取的与室内空气换热的方式均为自然对流,同时发热的可控性较差;
对于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的采暖方式而言:
局部采暖效果不佳: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对于供暖区域的温度的调节作用均较差,且都针对全局进行采暖,对于局部区域往往起不到好的供暖效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冷热分区情况,即电采暖装置只对周边极小区域的温度有着较强的调控作用,对于整个供暖区域的调节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室内使用者工作区的热舒适性要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用户反响普遍一般;
对于固体蓄热材料而言:
传统的蓄热镁砖的使用寿命短且比热较小:传统的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均采用加热管的形式进行加热,加热管加热的蓄热体由于受到加热元件结构的影响,受热面不均匀,导致部分区域温度较高,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会影响其寿命及性能;且由于传统的蓄热体材料比热较小,单位时间内储存热量有限。
上述问题影响了固体蓄热技术在电采暖中的大规模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民用电采暖领域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中装置表面温度过高、放热不可控、固体蓄热砖使用寿命短、比热小、单位时间内储存热量有限且局部采暖效果不佳的问题,而提出工位辐射末端局部-全局结合型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及方法。
工位辐射末端局部-全局结合型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包括辐射工位桌、出油管、螺旋式导热油管、进油管、油阀、油泵、平板加热体、固体蓄热砖;
所述固体蓄热砖表面设置平板加热体;
所述螺旋式导热油管位于固体蓄热砖的上半部分的空气通道中,螺旋式导热油管6连接出油管,出油管连接油阀,油阀连接油泵,油泵连接辐射工位桌,辐射工位桌连接进油管,进油管连接螺旋式导热油管。
工位辐射末端局部-全局结合型固体蓄热电采暖方法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对平板加热体加热,与此同时平板加热体向固体蓄热砖散热,固体蓄热砖将热量储存在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11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