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液体再生胶输送带覆盖胶胶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3429.X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04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戈风行;史金炜;张珠珠;田卫东;韩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宿迁绿金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06 | 分类号: | C08L9/06;C08L7/00;C08L9/00;C08L17/00;C08L45/02;C08K3/04;C08K5/09;C08K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223805 江苏省宿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再生胶 输送带 覆盖 胶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液体再生胶的输送带覆盖胶胶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胶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天然橡胶30~50份、丁苯橡胶30~50份、顺丁橡胶10~30份、液体再生胶20~40份、炭黑30~50份、古马隆树脂2.0~5.0份、氧化锌3.0~5.0份、硬脂酸1.0~3.0份、防老剂3.0~8.0份、防焦剂0.1~0.3份、促进剂3.5~5.5份、硫磺1.5~4.0份,先用输送带覆盖胶料中常用的芳烃油作为软化剂制备液体再生胶,液体再生胶加入输送带覆盖胶胶料中既作为一种增塑剂,又能减少炭黑的用量,同时具有添加液体橡胶的部分功能和保留再生胶耐老化的特点,制备的覆盖胶胶料的各项指标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节省了原料和加工成本,具有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橡胶领域。
背景技术
再生胶已成为天然胶和合成胶之后应用最为广泛的第三大橡胶种类。行业内对再生胶的使用时,重点关注的是再生胶本身的如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硬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如《GB/T13460-2016再生橡胶》就以一定的配方对再生胶混炼胶进行硫化测试,用力学性能对再生胶进行分级。而实际上当再生胶与生胶并用时,再生胶中的成分在混炼和硫化工程中,是要与并用配方中的各种助剂相互影响,所以此时再生胶单独测试时的指标往往意义不大。再生胶生产过程与生胶并用时的实际需求脱节,不仅导致了其只能作为一种降低成本的“掺用”胶种,再生胶厂的附加值难以提高,也导致了下游厂家如轮胎厂不愿意使用再生胶或者使用时添加量也比较低,担心大量添加引起的产品性能波动或者工艺明显变化。
现在行业内普遍认为再生胶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良好的塑性,易于生胶和配合剂混合,节省工时,降低动力消耗;(2)收缩性小,能使制品有平滑的表面和准确的尺寸;(3)流动性好,易于制作模型制品;(4)耐老化性好,能改善橡胶制品的耐自然老化性能;(5)具有良好的耐热、耐油、耐酸碱性;(6)硫化速度快,耐焦烧性好。如何充分利用再生胶的优势的同时充分考虑掺用时的脱节问题,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传统再生胶生产中往往使用芳烃油沥青、松焦油沥青、妥尔油沥青等作为软化剂,起到对硫化胶粉起膨胀作用,增大分子链间的距离,降低分子链间的作用力,有利于再生活化剂或其他物质进入橡胶分子网络结构,促进交联键的断裂;高沸点物质在高温再生后能保留在胶料中,起到增加黏性和塑性的作用(朱信明,辛振祥,卢灿辉.再生橡胶[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而制备输送带覆盖胶胶料时,会使用软化剂如芳烃油作为增塑剂降低胶料的粘度,相比再生胶中使用的沥青,其分子量低,与橡胶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具有更好的渗透传热作用,但没有高沸点物质残留在胶料中,所以生产的再生胶产品性能并不高,同时价格又贵,鲜有再生胶厂家使用。充分协调好废橡胶的脱硫再生配方和覆盖胶胶料的生产配方的关系,打通上下游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站在提高输送带覆盖胶胶料使用性能、节约使用企业成本、保证其连续生产的角度出发,开发新胶料就显得尤为必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液体再生胶的输送带覆盖胶胶料及其制备方法,所制得的产品具有很好的耐热性能及粘合性能,适用于制作符合GB/T200212017标准的帆布芯耐热输送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液体再生胶输送带覆盖胶胶料及其制备方法,利用的芳烃油作为软化剂制备的液体再生胶,既保留了芳烃油的增塑作用,兼具掺用传统再生胶的降低成本的优点,又能起到液体橡胶的作用。该胶料按重量份计由以下的成份组成:
其中,所述的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的总份数为10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宿迁绿金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宿迁绿金人橡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34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