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3584.1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6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黄镜渟;秦海春;杨善春;马翠玲;姚军;杨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学院;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柯凯敏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加固 混凝土 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有压辊(10)的辊架(20),所述压辊(10)的轴长垂直混凝土梁的梁长方向,且纤维布穿过所述压辊(10)辊面与混凝土梁的下表面的配合间隙;该装置还包括由辊架(20)的两侧沿混凝土梁两侧面铅垂向上延伸的调节支架(30),位于辊架(20)两侧的两组调节支架(30)上均铅垂向的导向配合有支撑杆(40),支撑杆(40)的顶端再向混凝土梁的上表面处水平延伸有纵向调节轮(50)或限位销,从而利用纵向调节轮(50)或限位销与压辊(10)的夹持配合将纤维布压紧在混凝土梁的下表面上;该装置还包括可使支撑杆(40)相对调节支架(30)产生铅垂向调节及定位动作的纵向调整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40)插接在调节支架(30)顶面处预设的铅垂导向孔上;支撑杆(40)杆身处同轴凸设有限位台(41),纵向压簧(61)套设在支撑杆(40)上,纵向压簧(61)顶端与限位台(41)的下轴肩间形成抵靠配合,纵向压簧(61)底端与铅垂导向孔的上孔端间形成抵靠配合;纵向调整组件还包括沿压辊(10)轴向贯穿辊架(20)且与辊架(20)间形成回转配合的纵向调节杆(63),纵向调节杆(63)上径向贯穿有穿行孔(63a),拉绳(62)一端固定在支撑杆(40)杆底面处,拉绳(62)另一端向下延伸并穿过所述穿行孔(63a)后再固定在支撑杆(40)底端处,从而形成弓弦结构;纵向调节杆(63)通过锁止部实现转动后的定位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纵向调节杆(63)的同杆端通过带传动或链传动形成同步转动配合;辊架(20)上水平开设安装孔从而供纵向调节杆(63)穿过,所述锁止部包括同轴布置在安装孔上的定位盘(64),所述定位盘(64)的盘口向外且盘口上凹设有定位缺口(64a),各定位缺口(64a)沿定位盘(64)周向依序均布;纵向调节杆(63)杆身处在辊架(20)的内侧及外侧分别布置内侧定位销(63b)和外侧定位销(63c),所述内侧定位销(63b)和安装孔内孔端分别与套设在纵向调节杆(63)上的水平压簧(65)的两端相抵靠,外侧定位销(63c)与所述定位缺口(64a)间形成用于限制纵向调节杆(63)产生回转动作的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调节轮(50)的轴线平行混凝土梁的梁宽方向,纵向调节轮(50)的轮轴穿过所述支撑杆(40)杆身处调节孔(42)后通过固定螺母加以紧固;调节孔(42)为两组以上且沿支撑杆(40)杆长方向依序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架(30)外形呈“十”字状,调节支架(30)的纵向臂上布置所述铅垂导向孔以及可供拉绳(62)底端固定的侧凸部(3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支架(30)通过两组横向调节丝杆(71)固定在辊架(20)上;调节支架(30)的水平臂上布置用于抵靠在混凝土梁的侧面处的横向调节轮(72),所述横向调节轮(72)的回转轴线铅垂布置;各横向调节丝杆(71)均为回转配合在辊架(20)上且贯穿辊架(20)设置的双头丝杆,横向调节丝杆(71)的伸出辊架(20)的两端布置螺纹段且两端处螺纹段旋向彼此反向,横向调节丝杆(71)的两端分别与一组调节支架(30)处螺纹孔间形成螺纹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压辊(10)包括前辊体(11)和后辊体(12),所述辊架(20)内还与压辊(10)轴线平行的布置有纤维布辊(81)、张紧辊(82)以及胶辊(83),胶辊(83)下方布置用于容纳胶水的胶盒(84),胶辊(83)下辊面没入胶盒(84)内胶水液面以下处,纤维布由纤维布辊(81)处开始,分别经由张紧辊(82)、胶辊(83)、前辊体(11)及后辊体(12)从而被贴附在混凝土梁的下表面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学院;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学院;安徽华信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358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