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33643.5 | 申请日: | 202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0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伟;文瑞铭;张永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维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亚楠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病害 置换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缺陷混凝土加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包括包柱式柱帽组件和支撑装置,所述包柱式柱帽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病害柱上的上包柱式柱帽和下包柱式柱帽,且所述上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上方,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下方;所述支撑装置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相连接。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以达到一次性对病柱进行混凝土置换、整体性强、原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缺陷混凝土加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混凝土病害柱/墙容易出现强度偏低、蜂窝和露筋等病害,为了解决上述病害,现有的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包大法:对病害柱采用包大截面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该方法在病害柱的外表面增加一层钢筋混凝土层,通过包大柱的尺寸以达到加固的目的;
(2)包钢法:对病害柱采用外包钢板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该方法在柱的外表面粘贴一层钢板,通过外包一层钢板,提高柱的承载能力以达到加固的目的;
(3)分段置换法:对病害柱采用分段凿除后重新浇捣的方式进行置换处理,即对柱的病害混凝土部分,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轮流进行凿除,以此类推,以完成整个区域的凿除。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1)包大法:柱的尺寸变大,造成局部位置的凸出,影响原建筑的美观性;
(2)包钢法:柱的外表包裹一层钢板后,施工人员无法在该区域进行钻孔及锚固螺栓,从而影响后期装修施工及使用要求;
(3)分段置换法:分段置换造成该柱的接缝过多,从而对柱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每个区域不能同时进行施工,若一次性对该柱进行施工,存在由于柱的截面减小,柱瞬间失稳崩塌,因此,分段置换法的分段施工的次数过多,造成施工的工期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及置换方法,以达到一次性对病柱进行混凝土置换、整体性强、原样修复和施工方便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病害柱的置换装置,其包括:
包柱式柱帽组件,所述包柱式柱帽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混凝土病害柱上的上包柱式柱帽和下包柱式柱帽,且所述上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上方,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用于设置在病害部位的下方;
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相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管和千斤顶,所述支撑管的底端预埋于所述下包柱式柱帽内,所述千斤顶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管的顶端和所述上包柱式柱帽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设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装置在所述上包柱式柱帽和所述下包柱式柱帽之间均匀布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支撑管之间通过角钢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千斤顶的顶端和底端均通过钢垫板与所述支撑管和所述上包柱式柱帽连接。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于所述千斤顶的顶端的所述钢垫板与所述上包柱式柱帽之间的间隙通过改性环氧填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为内部填充有混凝土的钢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维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维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36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