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紫外照射装置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7097.2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0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周理耀;尹飞;黄亚文;谢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A01M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识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75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海水 鱼刺 激隐核虫病 紫外 照射 装置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紫外照射装置及使用方法,在养殖池内部设置隔网,隔网上方为养殖区、下方为照射区,隔网内表面上设置有运动轨道;在照射区设置紫外灯,紫外灯配设有灯罩,灯罩安装有运动控制装置,滑轮通过安装架安装在运动控制上,滑轮能够沿着运动轨道滑行从而带动紫外灯在照射区滑动。本发明装置的光能利用率较高,消毒效果较好,可操作性强,安全无毒,适用于室内循环水养殖和封闭式海水养殖,是一种能有效抑制刺激隐核虫病大规模爆发的新型物理防治方法;与传统的物理、化学防治等方法相比,本发明装置具有消毒的广谱性、可控性强,持续性久,杀虫效果好、节能环保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外照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海水硬骨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紫外照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是一种发射紫外线来灭杀隐核虫从而防治海水硬骨鱼隐核虫病的紫外照射装置以及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属于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的物理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厂化养殖的不断深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常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其中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病就是其中一种,不仅给海水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还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刺激隐核虫是一种寄生在海水硬骨鱼体表的原生动物纤毛类专性寄生虫,除软骨鱼以及少数几种鱼具有抗隐核虫能力外,隐核虫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海洋硬骨鱼类,进而引起鱼体表如皮肤、鳃和鳍呈现边缘可见的白点,即海水鱼“白点病”。该病的传染速度极快,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控制不及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造成养殖鱼类的大面积死亡,这其中不乏包括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养殖鱼类,如石斑鱼、大黄鱼、卵形鲳鲹等。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没有中间宿主,在宿主鱼体寄生阶段和自由生活阶段主要包括了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虫四个时期:滋养体寄生在宿主的体表,以组织、细胞为食,成熟后脱离宿主,形成自由运动阶段的包囊前体;包囊前体在水池底部匍匐运动,经过2-8小时后形成包囊附着池底;包囊经过一系列的不均等二分裂将以300个以上纤毛幼虫脱囊而出,再次感染宿主,这也是在养殖过程中造成鱼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二次爆发)。因此要想有效的控制隐核虫病的爆发,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某种方法切断隐核虫的生活史,阻碍隐核虫的再次爆发。然而,包囊是整个生活史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具有附着池底易于处理,并且能够给养殖者足够的处理时间。因此包囊阶段成为了大量研究隐核虫防治的靶点。
目前对于该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中草药防治、免疫学防治。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淡水浸泡、热处理、轮换养殖、或臭氧处理水体等一些物理因子进行治疗,使用物理方法时会出现条件难以控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福尔马林、盐霉素钠、硫酸铜等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隐核虫病,化学方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适用于大水体且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对养殖生物产生毒性、养殖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疗效大打折扣。中草药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提取物浸泡病鱼体从而起到防治的效果,中草药对刺激隐核虫的防治目前仅仅局限在试验阶段,要想清楚中草药的治疗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免疫学方法则是利用鱼体自身的免疫机制和阻动抗原蛋白或基因进行抗虫,然而,免疫防治则有着免疫效果不稳定、免疫方法存在局限性、疫苗产量困难等问题。因此,虽然目前有关研究防治隐核虫病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还没发现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的有效防治方法。
紫外灯作为一种杀菌装置常用于水产养殖过程中,其波长在250-260nm杀菌作用最强。当有机污染物经过紫外线照射区域时,紫外线会穿透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核,被DNA或RNA的碱基对吸收,发生光化作用,使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造成核酸和蛋白质的破裂,从而使细胞遗传物质的活性丧失,破坏生物的再生能力或造成微生物死亡。根据隐核虫自身的发育规律和特点,如包囊前体从鱼体脱落形成包囊并黏附于养殖缸底部,且包囊发育并再次孵化出幼虫依水温不同,需要一定的等待间期。这正是我们发明设计和使用紫外灯杀包囊的原则和机会。然而,紫外线虽然会对细菌等具有杀灭效果,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对养殖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70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