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跨度建筑幕墙的柔性承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37931.8 | 申请日: | 202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5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若凡;陈俊;吴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 |
代理公司: | 南京泉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08 | 代理人: | 李思睿 |
地址: | 21000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度 建筑 幕墙 柔性 承载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建筑幕墙的柔性承载结构,其包括定位管,所述定位管的顶部开设有贯穿至其内壁的卡合孔,且定位管的一侧活动插接有定位机构,且定位管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驳接机构。本发明由定位管、定位机构和驳接机构组成,能有效的避免扭力导致螺栓松脱,极大地提高了安装后的位置稳定性,进而有效保障了大跨度幕墙安装后的稳定性,本发明进一步通过转盘和连动杆的配合,使四个驳接爪可同时进行位移,从而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跨度的建筑幕墙来调整驳接爪的长度,结构合理巧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幕墙承载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跨度建筑幕墙的柔性承载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筑幕墙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建筑幕墙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优越性,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缺和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而建筑幕墙,特别是以玻璃为饰面的玻璃幕墙以其通透、轻盈、外观华丽,色彩多变受到青睐,大跨度建筑幕墙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体育场馆等的外立面。
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现有的驳接爪和钢索限位机构为螺纹连接直接固定,其连接结构易随着建筑时间的延长,钢索限位机构而出现扭力导致松动偏晃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大跨度幕墙在建筑主体外壁的安装稳定性,安全系数较低;2、现有的驳接爪的规格尺寸都是固定值,不可调整,在对规格不同大跨度玻璃幕墙进行连接时,需要使用专门定制的驳接爪,工程造价成本较高;3、钢索限位机构与钢索大多卡合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而钢索规格需根据幕墙面积承重进行选择,灵活性较大,同一规格的钢索限位机构固定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跨度建筑幕墙的柔性承载结构,解决了驳接爪和钢索限位机构的螺纹连接稳定性较差,驳接爪和钢索限位机构尺寸受限容易导致工程造价成本较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跨度建筑幕墙的柔性承载结构,包括定位管,所述定位管的顶部开设有贯穿至其内壁的卡合孔,且定位管的一侧活动插接有定位机构,且定位管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驳接机构。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板,且定位板活动插接在定位管的一侧,所述定位板靠近定位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收纳插接管,且收纳插接管内滑动连接有滑动件,且滑动件通过两个连杆与卡接块活动连接,所述定位板的另一侧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和两个第二螺栓,且第一螺栓的一端贯穿定位板并与其内侧滑动件的一侧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螺栓上活动套接有第一限位环板和第二限位环板,且第一限位环板与定位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卡槽,且第二限位环板与第一限位环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内壁均嵌套有防滑橡胶垫,所述收纳插接管的顶部开设有贯穿至其内壁的插槽。
优选的,所述驳接机构包括安装盒,且安装盒固定连接在定位管的一侧,所述安装盒的一侧开设有贯穿至其内壁的四个滑槽,且四个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驳接爪,四个驳接爪的一端分别与转盘一侧的四个直角处活动连接,且四个连动杆的另一端活动连接有转盘,且转盘活动连接在安装盒内壁的一侧,其中一个所述驳接爪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安装盒的一侧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且第三螺栓的末端贯穿安装盒并与内侧的推杆的一侧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定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销,所述定位管的一侧开设有与插销相配合的插孔。
优选的,所述插槽配合卡接块开设,且卡接块与卡合孔相配合并活动插接在其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环板远离定位板的一侧开设有与两个第二螺栓相配合的下凹螺孔,且两个下凹螺孔开设在第二限位环板正面中线旋转35°的轴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环板和第二限位环板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卡接杆,且第一限位环板和定位板的一侧分别开设有与四个卡接杆相配合的横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379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