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1631.7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8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林艳;杨万章;崔焱;刘丹;王皓逸;马路通;邓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B7/02 | 分类号: | C22B7/02;C22B7/04;C22B1/00;C22B21/00;C01D5/06;C01F7/02;C01F7/26;C01F7/5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68 | 代理人: | 刘芙蓉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动 回收 冶炼 过程 多种 物料 方法 | ||
1.一种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将铝灰、阴极灰、炭渣分别进行破碎;
(2)、将步骤(1)破碎后的铝灰和破碎后的阴极灰混合得到混合粉,采用磨矿分级闭路流程对所述混合粉进行干磨;
(3)、采用磨矿分级闭路流程对步骤(1)破碎后的炭渣进行湿磨,接着进行调浆,然后进行浮选,获得碳精矿和脱碳炭渣;
(4)、将步骤(2)干磨后的混合粉进行筛分,脱除所述干磨后的混合粉中的单质铝;
(5)、将步骤(4)获得的脱铝的混合粉经磁选机磁选,脱除所述脱铝的混合粉中的含铁物相,获得铁精矿;
(6)、将步骤(5)获得的脱铝脱铁的混合粉与水混合,进行水浸处理,然后过滤得到水浸渣和水浸液;
(7)、将步骤(6)获得的水浸渣与酸溶液混合,进行热酸浸出,获得热酸浸出矿浆;
(8)、将步骤(7)获得的热酸浸出矿浆、步骤(6)获得的水浸液和步骤(3)获得的脱碳炭渣混合,加入水,然后调节pH值,进行混合浸出,获得浸出料浆;
(9)、将步骤(8)获得的浸出料浆过滤,调整过滤后的上清液的pH值,随后保温陈化,过滤获得沉淀和沉淀后液;
(10)、浸出料浆过滤获得的混浸渣返回步骤(3),和步骤(1)破碎后的炭渣混合进入闭路循环流程;
(11)、将步骤(9)获得的沉淀经烘干后,进行煅烧,获得氟化铝和氧化铝产品;
(12)、将步骤(9)获得的沉淀后液进行冷冻结晶,获得芒硝副产品,脱去芒硝的结晶后液补加酸后,返回步骤(7)进行循环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13)、将步骤(12)获得的芒硝与步骤(3)获得的碳精矿混合于炉窑中,往所述炉窑中通入燃料或采用外加热的方式,进行煅烧还原,随后经冷却后,用碱液热熔成液体,静置澄清后,将上部浓碱液浓缩结晶获得硫化钠副产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铝灰、阴极灰、炭渣经破碎后的粒度均为-10至-30mm之间的任一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破碎后的铝灰和破碎后的阴极灰的混合质量比为8:1-15:1,所述混合粉经干磨后的粒度为-120目至-325目之间的任一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破碎后的炭渣经湿磨后的粒度为-120目至-325目之间的任一粒度,所述粒度的炭渣占总炭渣质量的85%以上;
调浆至料浆质量浓度为20~30%;
所述浮选具体包括:向料浆中依次加入调整剂、捕收剂和起泡剂,然后依次通过粗选、扫选和精选的闭路选矿流程;
其中,调整剂为水玻璃、六偏磷酸钠和高分子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捕收剂为煤油、柴油中的一种或多种;起泡剂为2#油、MIBC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通过一次粗选、四次扫选和三次精选,中矿顺序返回的闭路选矿流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脱铝脱铁的混合粉与水按液固比为2-3cm3/g进行混合,所述水浸处理的时间为3-4小时,所述水浸处理的温度为25-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回收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固废物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采用的酸溶液的浓度为2-5mol/L,所述水浸渣与酸溶液按液固比5-10cm3/g进行混合,所述热酸浸出的温度为60-100℃,所述热酸浸出的时间为3-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163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