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传感器惯性冲击可靠性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1731.X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8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任鹏;汤宇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1D18/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澍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传感器 惯性 冲击 可靠性 检测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传感器惯性冲击可靠性检测装置,包括一段冲击输入管道,三段冲击波传播管道,一段惯性冲击管道,飞片,撞击活塞,固定支架,直线滚珠活塞和阻振橡胶圈。冲击输入端为冲击输入管道的左端,冲击力首先作用在飞片上,飞片撞击活塞,活塞将冲击力作用到冲击波传播管内的流体上。冲击波经流体传播后作用在靶板上,靶板产生变形,推动直线滚珠活塞运动,对其上安装的传感器进行惯性冲击检测。整个装置布局合理,相比露天水池实验,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冲击作用只发生在管道内,减少了环境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检测检验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下传感器惯性冲击可靠性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环境,涉及船舶、交通、建筑等众多行业。
水下传感器的实际使用环境往往伴随着高压高冲击力。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传感器进行瞬间受力检测。普通的受力检测装置检测效率较低且操作繁琐,并且在对疲劳程度及最大承受检测时需要使用不同设备,工作量较大;针对水下传感器的瞬间受力检测方式需要用到露天水池,实验周期长,人力物力耗费大。
目前,已知的一种传感器瞬间受力测试装置(CN 109341942 A),通过液压缸、推板、固定板、滑孔、滑槽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将力传感器送到落球管出球端的正下方;在检测的同时,工人可以同时在另一个支撑板上的固定板上固定力传感器,并通过转动套进行转动。解决了现有的力传感器瞬间受力检测装置效率低、存在危险的问题,但不适用于大批量的传感器检验。另一公知的一种力传感器的瞬间受力测试装置(CN110553790A),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连续的对力传感器进行瞬间受力进行检测、不能对高度进行调节以及需要实时改变力传感器的位置的问题,但是瞬间的受力冲击并不能模拟水下传感器受到惯性冲击的实际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水下传感器受惯性冲击作用下可靠性的装置,可解决现有简易传感器受力冲击装置无法实现水下传感器在水下冲击载荷下的惯性冲击可靠性检测问题,以及专用的水下传感器惯性冲击测试装置需要使用露天水池、实验周期长、耗费大、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的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水下传感器惯性冲击可靠性检测装置,包括冲击输入管道、冲击波传播管道组、惯性冲击管道、固定支架、飞片、撞击活塞、直线滚珠活塞、靶板、阻振橡胶环,冲击波传播管道组通过多个固定支架支撑,冲击波传播管道组的首端与冲击输入管道连接,尾端与惯性冲击管道连接,惯性冲击管道通过另一固定支架支撑,使其与冲击波传播管道组同轴,撞击活塞在击波传播管道组与冲击输入管道的连接处设置于冲击输入管道内并封堵冲击波传播管道组首端端口,飞片在冲击输入管道内与撞击活塞间隔设置,靶板、直线滚珠活塞在冲击波传播管道组与惯性冲击管道的连接处设置于惯性冲击管道内,靶板与直线滚珠活塞端面贴合并封堵冲击波传播管道组尾端端口,阻振橡胶环安装于惯性冲击管道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冲击波传播管道组包括依次螺纹密封连接的冲击波传播管一、冲击波传播管二、冲击波传播管三、冲击波传播管四,四者分别通过一个固定支架支撑使四者同轴,冲击波传播管一的首端与冲击输入管道连接,冲击波传播管四的尾端与惯性冲击管道连接,冲击波传播管一、冲击波传播管二、冲击波传播管三、冲击波传播管四这四者的一个或多个的外周面上分别设有一个注水孔及一个排水孔。
最佳的,冲击波传播管一、冲击波传播管二、冲击波传播管三、冲击波传播管四依次连通的内部通道的轴截面呈矩形或锥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17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