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2006.4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47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闫龙;闫出博;杜雪丽;梁世硕;吴光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李飞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充电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快速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单方面提高锂电池充电电流所导致的锂电池寿命下降问题。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包括:周期性对锂电池实施第一阶段充电以及第二阶段充电,以使锂电池达到截止电压,第一阶段充电包括基于第二预设电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第一充电过程以及第一静置过程,第二阶段充电包括基于第三预设电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第二充电过程以及第二静置过程,第二预设电流大于第三预设电流,第一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大于第二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以及第一静置过程的时长;第二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大于第二静置过程的时长;基于截止电压对锂电池进行恒压充电,以使锂电池达到截止电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设计一种快速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锂电池具有自放电小、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
目前,对于锂电池的续航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方式下通过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方式来提高锂电池的工作时长,但是这种方式现阶段已经进入瓶颈,那么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有限的情况下提高锂电池的充电速度仍然可以增加锂电池的工作时长。
现有技术中提升锂电池充电速度的方法通常是:提高恒流充电的电流,但是当充电电流增加时,在锂电池的阳极附近可能出现析锂问题,从而导致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下降,同时还伴随这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可见,现有技术中通过单方面提高充电电流可以提高充电速度,但是会使锂电池寿命下降,同时安全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速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单方面提高锂电池充电电流所导致的锂电池寿命下降且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速充电方法,应用于锂电池,该锂电池在不析锂状态下所对应的最大充电电流为第一预设电流,所述方法包括:
周期性对所述锂电池实施第一阶段充电以及第二阶段充电,以使所述锂电池达到截止电压,其中,所述第一阶段充电先于所述第二阶段充电被实施,所述第一阶段充电包括基于第二预设电流对所述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第一充电过程以及第一静置过程,所述第二阶段充电包括基于第三预设电流对所述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第二充电过程以及第二静置过程,所述第二预设电流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电流,且所述第一预设电流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电流,所述第一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为第一时长,所述第二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为第二时长,所述第一时长大于所述第二时长;所述第一静置过程的时长为第三时长,所述第二静置过程的时长为第四时长,所述第一时长大于所述第三时长,所述第二时长大于所述第四时长;
基于所述截止电压对所述锂电池进行恒压充电,以使所述锂电池达到截止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阶段充电包括利用第二预设电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第一充电过程以及第一静置过程,第二阶段充电包括利用第三预设电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第二充电过程以及第二静置过程,第一阶段充电与第二阶段充电交替进行直到完成恒流充电,在完成恒流充电后,可以继续对锂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直到锂电池电量充满。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第一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第二预设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即可以认为第一充电过程是基于大电流进行充电,并且第一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第二预设电流)大于第二充电过程的充电电流(第三预设电流),即可以认为第二充电过程是基于小电流进行充电。在此基础上,第一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第一时长)大于第二充电过程的充电时长(第二时长),以及大于第一静置过程的时长(第三时长),从而可以提高锂电池在恒流充电阶段的充电速度;同时,由于存在第一静置过程与第二静置过程可以减少甚至消除锂电池在大电流充电下的极化效应,从而保证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也就是说,在保证锂电池的使用寿命的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锂电池的充电速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预设电流与所述第一预设电流的比值位于[1.2,4]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20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