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3999.7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6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郑丽丽;马莉萍;李肖燕;邓学燊;张楠;张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10;E03F5/14;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谢宜初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雨水 收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地基、水势消能区、导流区、过渡区和蓄水区;其中,导流区与水势消能区连接,水势消能区的雨水能够流入导流区;过渡区与导流区连接,导流区的雨水能够流入过渡区;蓄水区与过渡区连接,过渡区的雨水能够流入蓄水区;区结构,蓄水区边沿用无砂混凝土砌成,使用时,来水首先落入到水势消能区对下落的水势进行消能,降低水势的冲击力,雨水经过水势消能区进行消能以后进入到导流区,此环节这一步主要是实现雨水径流汇集进入沟体,并能将大颗粒污染物的初步净化。经过净化后的雨水有过渡区流入蓄水区内,整个雨水收集过程,缓解来水冲刷并对雨水进行净化,实现雨水的合理收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雨水收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但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还使得洪峰提前,增大了城市管网的压力。因此,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成为当务之急。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与小区类项目的海绵化建设或者改造作为重要的源头减排措施,应当尤为重视。尤其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雨水径流外排冲刷强烈、雨水资源未能有效蓄集利用的问题;而现状处理方式多是将来水排放至绿地,这样并不能降低对绿地的冲刷,且短时间内雨水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入渗;采用消能回用装置,而现有的消能回用装置大多以金属、硬质化水池为主,成本高、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特别是降雨初期径流,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涌入附近的绿地或者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有的甚至直接排入附近的雨水篦子。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雨水收集不合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地基、水势消能区、导流区、过渡区和蓄水区;其中,所述导流区与水势消能区连接,所述水势消能区的雨水能够流入所述导流区;所述过渡区与所述导流区连接,所述导流区的雨水能够流入所述过渡区;所述蓄水区与所述过渡区连接,所述过渡区的雨水能够流入所述蓄水区。
系统整体呈蓄水区结构,蓄水区边沿用无砂混凝土砌成,使用时,来水首先落入到水势消能区对下落的水势进行消能,降低水势的冲击力,雨水经过水势消能区进行消能以后进入到导流区,此环节这一步主要是实现雨水径流汇集进入沟体,并能将大颗粒污染物的初步净化。经过净化后的雨水有过渡区流入蓄水区内,整个雨水收集过程,缓解雨落管出水冲刷并对雨水进行净化,实现雨水的合理收集。
进一步的,包括:所述地基包括由下到上设置的夯土层和碎石层。
进一步的,所述地基倾斜结构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水势消能区包括若干个大粒径石头。
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大粒径石头设置成若干层,每次所述大粒径石头设置成漏斗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区包括若干小粒径石头。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区入水端高于所述导流区出水端并且低于所述水势消能区出水端;所述导流区上设置有挺水植物。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区与所述过渡区之间设置有格栅。
进一步的,所述过渡区呈跌水结构,如:呈阶梯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区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夯土层、无砂混凝土层、生物介质层、沸石层和植被层;所述蓄水区上设置有溢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铁生态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39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