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5209.9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9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军;翁继东;陈龙;陶天炯;马鹤立;王翔;吴建;贾兴;刘盛刚;唐隆煌;陈书杨;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冯玲玲 |
地址: | 621999***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物体 三维 轮廓 光学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所述装置包括:频域干涉测距仪、计算机、仿形探头支架、光纤探头和精密旋转平台;所述频域干涉测距仪与计算机连接,所述仿形探头支架包围待测件,所述光纤探头有多个,安装在仿形探头支架上,且与频域干涉测距仪通过光纤连接。本发明公开的非接触式的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可对待测件进行无死角全方位的测量,测量速度快,测量精度高,通用性强,经三坐标测量机及标准件标定,本发明公开的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其测量精度<20um。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件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加工生产中经常需要对加工零件的尺寸、曲面特征等进行测量,而且对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都有一定的要求,现有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接触式测量是指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之间直接接触,之后通过读数的方式获取被测物件的几何尺寸和轮廓信息,典型的直接测量工具或装置有千分尺、游标卡尺、量规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当待测物件数量较少时,接触式测量方式简便、快捷且测量精度高,然而当面对大批量产品检测及大尺寸产品时,接触式测量工作效率低、人为误差大、操作专业复杂且易损伤测量对象表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直接接触测量也无法在有毒有害环境中进行测量。
非接触式测量是指测量工具和被测物件没有直接接触,通过间接手段得到被测物体的轮廓要素,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物体的三维轮廓。非接触式测量时测量工具与被测物件不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测量过程中对被测物件的损伤,尤其在测量低强度、易碎、易变形物件时,非接触式测量尤为重要,除此之外非接触式测量还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而且可以应用于有毒有害、有放射性环境中,目前光学检测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现有的非接触式轮廓光学检测方法主要有飞行时间法、光度立体视觉和结构光法,其中飞行时间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探测器接收物件反射的脉冲信号,计算从脉冲发出到脉冲接收之间的时间差,从而获取物件的轮廓信息,然而该方法要求有高精度的运动控制系统;光度立体视觉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多台相机对同一检测对象进行拍照,根据相机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相机之间的差异,获取物体表面三维形貌,该方法要利用精密复杂的光学成像系统进行测量,而且后期还需要进行复杂的图像处理;结构光法主要包括:条纹投影法、激光线扫法、散焦恢复法和散斑投影等,其主要原理是采用不同的光源照射被测物件,然后对比经被测物件调制后的反射光与参考光之间的差异,根据三角关系原理求出被测物件的深度信息和三维形貌,该方法对光源照明条件有严苛的要求,对被测对象有严格的尺寸限制,而且后期图像处理复杂。除此之外,上述3种非接触光学轮廓检测方法均还存在检测精度低,精度不高于50μm,检测环境要求高,一般要求恒温、恒湿度及低振动的检测环境,以及只能检测光源照射到的物体表面轮廓,无法通过一次检测获取物体的全景轮廓等缺陷,上述3种非接触光学轮廓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亟需发展一种非接触式的轮廓检测装置,该装置既确保足够高的检测精度又能够实现高效的轮廓检测,同时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及通用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的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物体三维轮廓光学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频域干涉测距仪、计算机、仿形探头支架、光纤探头和安装平台;所述频域干涉测距仪与计算机连接,所述仿形探头支架位于待测件外围并包围待测件,所述光纤探头有多个,安装在仿形探头支架上,且光纤探头表面不与待测件表面接触,所述频域干涉测距仪通过光纤束与多个光纤探头与连接,所述安装平台用于固定待测件。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精密旋转平台,所述精密旋转平台安装在安装平台上,待测件安装在所述精密旋转平台上,所述仿形探头支架为单列线性支架,固定于安装平台上,位于精密旋转平台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52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