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导变压器式充电机及电动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45620.6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7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庄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国信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B60L53/31;B60L53/24;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张苏沛 |
地址: | 21003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导 变压器 充电机 电动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导变压器式充电机,包括传导变压器和DC/DC变换电路,所述传导变压器包括初级传输端和次级传输端,所述初级传输端通过电磁感应与次级传输端实现电能传输,所述DC/DC变换电路包括变换侧电路和整流侧电路,所述变换侧电路的输出端与初级传输端电性连接,所述整流侧电路的输入端与次级传输端电性连接,所述变换侧电路和初级传输端构成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所述次级传输端构成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本方案具有电能传输效率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综合性能指标好于目前多数充电机的实现方案,特别适用正在推广的超级大功率充电标准,具有极大的推广和使用价值。本发明同时还公开了使用上述传导变压器式充电机的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导变压器式充电机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机中,现多采用传导式和无线充电两种模式;传导式在大功率充电时,需要对传导电极采取冷却措施;无线充电存在效率低和严重的电磁泄漏问题,特别在大功率无线充电情况下,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为解决上述充电模式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全新的充电模式。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传导变压器式充电机,包括:传导变压器和DC/DC变换电路,所述传导变压器包括初级传输端和次级传输端,所述初级传输端通过电磁感应与次级传输端实现电能传输,所述DC/DC变换电路包括变换侧电路和整流侧电路,所述变换侧电路的输出端与初级传输端电性连接,所述整流侧电路的输入端与次级传输端电性连接,所述变换侧电路和初级传输端构成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所述整流侧电路和次级传输端构成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还包括机械臂,所述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设于机械臂上,所述机械臂用于将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与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进行对接或移离;本结构中,机械臂的设置便于将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与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进行对接或移离,可实现自动操作,避免了人工对接或移离带来的触电风险。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机械臂设于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相对应的位置;本结构中,机械臂位置的设置便于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与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之间的对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与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分别为独立的结构单元;本结构中,将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与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设立为独立的结构单元,使得充电机发送端结构单元和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具有通用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设于被充电的电动汽车车身,充电机接受端结构单元的整流侧电路的输出端与被充电的电动汽车内设有的车载电池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初级传输端包括初级线圈和固定的初级铁芯,所述初级线圈绕设于初级铁芯上,所述变换侧电路的输出端与初级线圈电性连接;所述次级传输端包括次级线圈和活动的次级铁芯,所述次级线圈绕设于次级铁芯上,所述整流侧电路的输入端与次级线圈电性连接,不充电状态下,所述次级铁芯和所述初级铁芯完全分离,DC/DC变换电路为非工作状态;需要充电时,所述次级铁芯向所述初级铁芯移动,传导变压器的磁路完全闭合时,电能由所述初级线圈传输到所述次级线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次级线圈由若干绕组组成,绕组之间为并联或串联输出,线圈绕组间的并联或串联输出时的接点转换电路为继电器或固态功率器件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次级线圈为若干绕组,所述若干绕组构成单相、三相或多相输出,所述整流侧电路为双向可逆电驱单元,所述双向可逆电驱单元设于被充电的电动汽车内,所述次级线圈的输出端与双向可逆电驱单元的桥臂输出/输入端电性连接;电动汽车行驶时,接在双向可逆电驱单元正负电源端的车载电池经由双向可逆电驱单元桥臂输出/输入端驱动电动机,电动汽车停车充电时,次级线圈输出接双向可逆电驱单元桥臂输出/输入端,经由双向可逆电驱单元的正负电源端给车载电池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国信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国信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56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套管挂式热采套管头
- 下一篇:抗肝炎病毒的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