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6816.7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5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莉;王磊;许伟;唐春梅;石倩;汪唯;郭朝乾;唐鹏;苏一凡;黄淑琪;韦春贝;林松盛;代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H01B1/22;H01B1/24;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明 导电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基底、导电层和抗菌层;所述导电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烯片8~13份、镍纳米线2~13份、铜纳米线6~15份、水溶性树脂3~7份、固化剂2~5份和水22~38份;所述抗菌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椰油酸钠2~6份、三氯均二苯脲5~10份、乙二醇水杨酸酯3~7份、甲基丙烯酸羟乙酯2~8份、水3~8份、二甲醚2~5份和乙醇3~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薄膜还包括黏胶层,所述黏胶层包括上胶黏层和下胶黏层,所述透明导电薄膜中导电层的两侧通过上胶黏层和下胶黏层分别与抗菌层和基底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胶层包括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过氯乙烯、聚异丁烯、聚酯、聚醚、聚酰胺和聚丙烯酸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墨烯片10~13份、镍纳米线6~13份、铜纳米线10~15份、水溶性树脂5~7份、固化剂4~5份和水30~38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溶性树脂包括脲醛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羟乙基纤维素、聚环氧乙烷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包括多胺、酸酐、甲阶酚醛树脂、氨基树脂、双氰胺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层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椰油酸钠2~4份、三氯均二苯脲5~8份、乙二醇水杨酸酯3~5份、甲基丙烯酸羟乙酯2~5份、水3~6份、二甲醚2~4份和乙醇3~4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导电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玻璃、聚醚酮、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无机掺杂的高分子聚合物薄膜中的至少一种。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椰油酸钠、三氯均二苯脲、水、二甲醚和乙醇按比例混合均匀并常温搅拌后,继续加入乙二醇水杨酸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混合加热搅拌,得抗菌液A;
(2)将基底清洁干净后,在上表面涂覆黏胶层材料形成下黏胶层,将导电层置于下黏胶层上,贴实烘干;
(3)在步骤(2)所述导电层的上表面涂覆黏胶层材料形成上黏胶层,将步骤(1)所得抗菌液A涂覆在上黏胶层上形成抗菌层,烘干固定,即得所述透明导电薄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常温搅拌的时间为0.5~1h,速率为300~350r/min;所述加热搅拌的温度为40~65℃,速率为300~350r/min。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烘干固定的温度为42~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未经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681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