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7106.6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0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吴炜;刘许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64/314 | 分类号: | B29C64/314;B33Y40/10;B33Y70/10;D01D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印 可塑 引导 再生 制备 方法 | ||
1.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配制3D打印墨水:
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合物和聚己内酯溶解在四氢呋喃中配制成聚合物溶液,加入氯化钠颗粒加热搅拌,获得橡皮泥状白色固形物,即为3D打印墨水;
步骤二:3D打印平面支架:
将3D打印墨水放入3D打印机中,打印出层数为两层的3D打印片状支架;
步骤三:配制静电纺丝聚合物溶液:
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合物和聚乙烯醇加入到六氟异丙醇中配制成静电纺丝聚合物溶液;
步骤四:组装静电纺丝与3D打印片状支架 :
采用垂直静电纺丝的方式,将3D打印片状支架置于静电场负极的接收金属板上,利用注射泵挤出静电纺丝聚合物溶液,静电纺丝和3D打印片状支架被静电组装在一起;
步骤五:制备可塑性引导骨再生膜:
打印下颌骨术区模型,将已组装的支架放在模型上术区位置塑形,放入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热交联,之后将支架从模型上取下,洗涤获得多孔个性化塑形支架;
将多巴胺盐酸盐加入到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将多孔个性化塑形支架加入此缓冲液中浸泡,洗涤,个性化引导骨再生膜制备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中,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合物和聚己内酯按照8:2的质量比溶解在100毫升四氢呋喃中配制成聚合物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中,氯化钠颗粒在加入聚合物溶液前经过了研磨筛选,过程为:
使用打磨机将分析纯氯化钠颗粒进行研磨,选用400目与500目的标准样筛,筛出能透过400目筛孔而不能被500目筛孔筛下的氯化钠颗粒,直径范围为30-38微米;将直径30-38微米的氯化钠颗粒加入聚合物溶液中,加入的质量为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合物和聚己内酯总质量的2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中,加热搅拌采用加热磁力搅拌器,温度为60℃,充分挥发掉四氢呋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中,3D打印机的打印参数为:挤出头和料筒均加热至70℃,打开气阀给予0.35MPa的气压,挤出头直径为0.3毫米,每层层高0.3毫米,临近两层的交叉角度为60°,填充率为75%,挤出速度为1毫米/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三中,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合物和聚乙烯醇按照6:4的质量比加入六氟异丙醇中配制成浓度为5%的静电纺丝聚合物溶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四中,组装的具体条件为:在正极22G金属喷丝头和负极金属板之间加电压为20KV的直流电,正负极间距为20厘米,注射泵以1毫升/分钟的速度挤出聚合物溶液,在每平方厘米的3D打印片状支架上纺丝1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五中,已组装的支架在塑形前,需在50℃下加热1分钟;真空热交联的条件为:-0.1Mpa,150℃,48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五中,真空热交联后的洗涤过程为:
将支架从模型上取下,放入55℃超纯水浴中12小时,以去除3D打印支架中的氯化钠颗粒和静电纺丝中的PVA;
然后依次在浓度为100%、75%、50%和25%的乙醇中分别洗涤15分钟以去除支架中未交联的PGS预聚物;
接着放入超纯水中去除支架中的乙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3D打印可塑形引导骨再生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五中,对多孔个性化塑形支架的浸泡洗涤过程为:
将多巴胺盐酸盐以3毫克/毫升的浓度加入浓度为10mM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盐缓冲液中,充分溶解后,将多孔个性化塑形支架加入此缓冲液中浸泡12小时,接着用超纯水洗涤3遍,每次5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710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脑胶质瘤基因检测试剂盒
- 下一篇:一种浮动式水体监测用取样设备及取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