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7823.9 | 申请日: | 202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94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6 |
发明(设计)人: | 杨树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埃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3/20 | 分类号: | G06T13/20;G06T19/00;G06F3/01 |
代理公司: | 南京禾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20 | 代理人: | 翁亚娜 |
地址: | 20008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三维 引擎 虚拟 形象 反馈 动作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系统及方法,涉及影像反馈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的三维影像技术是通过近距离的穿戴设备来实现动态捕捉,但无法直接反馈在实时的三维模型上,而是需要通过后期技术制作的问题。所述三维形象采集框架包括主视三维影像模组、后视三维影像模组、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右视三维影像模组和水平重力感应板,且主视三维影像模组、后视三维影像模组、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和右视三维影像模组的组成结构相同,所述主视三维影像模组的输出端与躯体建模运算分端,且后视三维影像模组的输出端与下肢建模运算分端,所述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和右视三维影像模组的输出端与上肢建模运算分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影像反馈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三维影像技术是在动态模型基础上实现的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交互。
但是,现有的三维影像技术是通过近距离的穿戴设备来实现动态捕捉,但无法直接反馈在实时的三维模型上,而是需要通过后期技术制作;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系统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三维影像技术是通过近距离的穿戴设备来实现动态捕捉,但无法直接反馈在实时的三维模型上,而是需要通过后期技术制作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系统,包括三维形象采集框架,所述三维形象采集框架包括主视三维影像模组、后视三维影像模组、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右视三维影像模组和水平重力感应板,且主视三维影像模组、后视三维影像模组、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和右视三维影像模组的组成结构相同,所述主视三维影像模组的输出端与躯体建模运算分端,且后视三维影像模组的输出端与下肢建模运算分端,所述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和右视三维影像模组的输出端与上肢建模运算分端。
优选的,所述上肢建模运算分端、下肢建模运算分端和躯体建模运算分端的输入端与常态数据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肢建模运算分端、下肢建模运算分端和躯体建模运算分端的输入端与模型数据库和体态数据数据库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视三维影像模组包括动态捕捉光栅、主轴长焦探头和副轴微焦探头,且动态捕捉光栅、主轴长焦探头和副轴微焦探头的输出端与动画合成模块和场景合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画合成模块的输入端与光影填充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且场景合成单元的输入端与环境减除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动画合成模块和场景合成单元的输入端与基础原点坐标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肢建模运算分端、下肢建模运算分端和躯体建模运算分端的输出端与压缩数据通道的输入端连接,且压缩数据通道的输出端与主模联控终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模联控终端的输入端与多路解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模联控终端包括动画合成模块,且动画合成模块的输入端与动态同步单元、动作过滤单元和帧数调节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帧数调节模块包括线性优化单元和畸变矫正单元。
一种基于三维引擎虚拟形象反馈动作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用户站在水平重力感应板的监测范围内,而后面向主视三维影像模组,双手则分别对应两侧的左视三维影像模组和右视三维影像模组,而后视三维影像模组则位于用户后下方;
步骤二:在运行设备后,三维影像模组中的动态捕捉光栅和主轴长焦探头就投入工作,此时用户需尽量保持静态画面,通过动态捕捉光栅和主轴长焦探头实时建模数据的采集;
步骤三:采集的数据主要分为上肢、下肢和躯体,在完成用户数据的采集后,通过电脑软件来进行虚拟形象的建模,同时每组数据都有独立的电脑来实现建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埃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埃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78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