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产能计算方法及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5230.7 | 申请日: | 202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8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聂仁仕;代雪倪;卢聪;张帅;王宁;王喧;贾冉;孙式恒;邱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E21B43/24;E21B49/00;G06Q50/02;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唐亭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页岩 原位 加热 生产 产能 计算方法 经济效益 评价 方法 | ||
1.一种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产能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测试不同温度下油页岩的密度、孔隙度、热传导系数,通过数据拟合得到温度-密度变化模型、温度-孔隙度变化模型、以及温度-热传导系数变化模型;
根据所述温度-孔隙度变化模型,建立温度-渗透率变化模型;所述温度-渗透率变化模型为:
式中:K为油页岩储层渗透率,mD;φ为油页岩储层孔隙度,%;Swi为油页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ρo、ρw分别为热解生成的页岩油、束缚水密度,kg/m3;
根据所述温度-密度变化模型和所述温度-热传导系数变化模型,计算获得不同温度下油页岩的热扩散系数;所述热扩散系数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α为热扩散系数,m2/s;λ为热传导系数,W/(m·K);ρ为油页岩密度,kg/m3;c为油页岩比热容,J/(kg·℃);
建立电加热器能量转化的数学模型,根据所述数学模型计算加热效率;所述电加热器能量转化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η为加热效率,%;为j时刻油页岩密度,kg/m3;N为将油页岩储层空间离散后的单元圆环的个数,无量纲;Vn为第n个油页岩单元圆环的体积,m3;分别为i时刻和j时刻油页岩单元圆环的温度,℃;ti-j为i时刻和j时刻的时间差,s;Pe为电加热器的额定功率,W;
建立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温度场,并根据所述温度场,获得耦合温度场的渗流压力场解析解;所述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温度场为:
T(x,t)=erf(X)(T0-T∞)+T∞ (5)
式中:T(x,t)为t时刻时距离加热井x处的温度,℃;erf(X)为误差函数;T0为温度场的初始条件,即T(x,0)=T0;T∞为边界处的温度,℃;x为储层中任一点到加热井的距离,m;t为生产时间,s;
所述渗流压力场解析解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pi为任意油页岩单元的压力,MPa;pe为供给边界压力,MPa;pwf为井底压力,MPa;ri为裂解区内最靠近加热井的油页岩单元到加热井的距离,m;L为生产井到加热井的距离,m;θ为油页岩单元到加热井直线与加热井到生产井直线的夹角,°;rw为油井半径,m;
根据所述温度-渗透率变化模型和所述渗流压力场解析解建立产量计算模型;所述产量计算模型为:
式中:q为产量,m3/s;Δx为网格长度,m;h为油页岩储层厚度,m;Ki为第i时刻下的油页岩渗透率,mD;pi(θ)为第i时刻下裂解区油页岩的压力,MPa;μo为页岩油黏度,mPa·s;rei为第i时刻下裂解区的供给边界,m;
根据所述产量计算模型,计算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产能。
2.一种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产能计算方法,计算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产能;
计算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过程中的年投入支出费用;
根据所述产能计算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过程中的年获收益;
根据所述年投入支出费用和所述年获收益,计算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年利润;
根据多年油页岩原位加热生产的年利润,计算收益速率,所述收益速率越大,经济效益越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523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