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布雷顿-朗肯循环柔性发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7065.9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7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邓成刚;李伟科;梁展鹏;邓广义;石韬;匡俊;凌芳;罗贤勇;林海周;王东雷;王晓东;罗向龙;陈玮;梁颖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K13/00 | 分类号: | F01K13/00;F01K7/32;F01K13/02;F01K23/02;F01K2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保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813 | 代理人: | 陈领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布雷 循环 柔性 发电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效布雷顿‑朗肯循环柔性发电系统,包括锅炉供热子系统、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子系统、有机朗肯循环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本发明通过控制子系统调节布雷顿循环工质组分,可使布雷顿循环工质临界点变化而保持超临界状态,同时当布雷顿循环余热量少时,有机工质流向布雷顿循环调节组分,使临界温度降低;而当布雷顿循环余热量多时,有机工质流向ORC系统,提高ORC工质流量,充分吸收布雷顿循环的余热,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利用多级分组循环分离系统实现高效组分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煤发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布雷顿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柔性发电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煤炭消耗大国,其中燃煤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70%以上。目前,燃煤发电广泛采用蒸汽朗肯循环,但由于受水的物性、相变火用损和材料等限制,发电效率遇到瓶颈。相反,由于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效率高、系统结构紧凑和环境友好等优势,SCO2燃煤发电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现阶段SCO2燃煤发电系统都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普遍都是定参数设计集成,但实际电厂运行中冷源温度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所以如何在环境温度低的季节利用好环境冷量,环境温度高时又能最大限度发电,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CO2临界点温度低(30.98℃),容易达到,临界点附近密度大,粘性小,压缩因子较小,可以降低压缩机耗功,提高循环效率。所以通常冷却器需要使CO2尽量冷却至临界点附近,但这就会使冷却水温不容易控制,环境温度与冷却水温差大时,极易发生相变,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CO2进冷却器时的温度随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冷却水温度为20℃时,CO2进冷却器时的温度约为100℃;但当冷却水温度为30℃时,CO2进冷却器时的温度高达150℃。所以,环境温度越高,废热量也越大,如果将这部分热量利用水冷却,不仅容易造成低温污染,还会带来巨大的火用损,降低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
研究发现,CO2和有机工质混合组成二元混合新工质可获得不同的临界温度。并且,当有机工质组分越大时,新工质的临界温度越低,即新工质越适应低温季节运行;而当有机工质组分越小,甚至纯CO2工质时,工质越适应高温季节运行。
与常规蒸汽朗肯循环不同,蒸汽锅炉炉膛内时气液换热,且存在相变传热,传热系数大;而CO2锅炉炉膛内工质与管壁也是超临界流体与壁面间的对流换热过程,这使得管内工质与壁面间传热系数过小,极易导致造成传热恶化现象,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因此,还需要提出合理的办法来增强CO2与管壁间的换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布雷顿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柔性发电系统。通过调节布雷顿循环工质组分,可使布雷顿循环工质临界点变化而保持超临界状态,同时当布雷顿循环余热量少时,有机工质流向布雷顿循环调节组分,使临界温度降低;而当布雷顿循环余热量多时,有机工质流向ORC系统,提高ORC工质流量,充分吸收布雷顿循环的余热,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利用多级分组循环分离系统实现高效组分分离。同时,在燃煤锅炉炉膛内设置电场,电场的存在有效强化管内工质与壁面的换热,避免造成传热恶化现象,并利用电场结合震动板可有效减少炉膛积灰现在。最后,本发明还相应设计了套系统控制策略,可根据测量数据快速准确的调节系统高效运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布雷顿-朗肯循环柔性发电系统,包括锅炉供热子系统、超临界布雷顿循环子系统、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Cycle,简称ORC)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
所述锅炉供热子系统包括冷却壁、再热壁、高温过热器、低温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和烟气吸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70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