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58984.8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5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牛利;邱世平;甘世宇;钟丽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33 | 分类号: | G01N27/333;G01N27/416;B82Y30/00;C01B32/184;C01G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石墨 氧化 固态 离子 选择性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包括基体、设置在所述基体表面的转导层,以及覆盖在所述转导层表面的离子选择性膜,所述转导层包括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以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固态转导层材料,构建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能够消除水层的形成,对气体等干扰因素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显著地提升了界面电容,加强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子分析检测手段也愈加深入。目前已报道的检测方法多样而成熟,主要有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然而这些检测技术成本高昂,操作步骤较繁琐,样品需经过复杂的预处理过程及专业人士操作,不适用于批量的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可移动式且操作简便、灵敏精确的实时检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聚合物膜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由于响应快、测试便捷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离子选择性电极应用在生物、医疗卫生及环境领域进行实时检测逐渐成为现实。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已经初步应用到临床化验、环境监测以及工业分析等领域。该类电极在实际应用中易于微型化,避免了日常的繁琐保养,耐用性较高。
然而,由于离子选择性膜与转导层的电荷转移阻抗和水层的影响,电极的电位稳定性差强人意。在相关技术中,将具有离子-电子转导性能的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PPy)、聚苯胺(PANI)、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作为固态转导层,虽然能够显著提高电极电位的稳定性,但同时由于水层的存在以及对光和CO2的敏感使得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碳纳米管、石墨烯和富勒烯等碳基纳米材料可作为新型固体接触层应用于离子选择性电极,也可与导电聚合物复合成纳米材料,可以有效地增大比表面积,提高界面电容,从而降低电位漂移。虽然该类材料导电性好、抗干扰性较强,但是由于其电容仍然较小,并不能很好地消除电位漂移。因此,发展高疏水性、导电性好、高电容转导层材料是当前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重点。
矿物质元素在人体内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其缺乏或过多均能引发不同类型的疾病。其中,K+、Na+可以促进肌肉收缩,维持心肌功能,调节心血管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心律絮乱等,帮助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浓度过高将会使体液失去平衡,由于钾离子是细胞液中的主要成分,所以摄入过多的钠离子危害特别大,而摄入较多的钾离子对肾功能有一定的危害;Ca2+是一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必需常量元素,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高Na+、Ca2+的碱性水质利于草酸盐型尿石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饮用水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矿泉水中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长期饮用且能促进人体健康的饮用水。据统计人体80%的疾病是由于饮用不健康的水造成,因此对检测饮用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改善了石墨烯材料电容较小,水层干扰,电位稳定性差的缺点,能够消除水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电位稳定性。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具体地,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包括基体、设置在所述基体表面的转导层,以及覆盖在所述转导层表面的离子选择性膜,所述转导层包括石墨烯-五氧化二铌纳米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589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