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复位活塞式的冲击缓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60975.2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42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农;钟伟民;郑敏毅;陈桐;王斌;罗亮;刘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19 | 分类号: | F16F9/19;F16F9/32;F16F9/34;F16F9/36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活塞 冲击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活塞式的冲击缓冲装置,属于冲击缓冲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单向阀、缸筒、活塞和弹簧机构,单向阀固定设于缸筒的轴向一端,单向阀的阀片上开设有节流孔,活塞位于缸筒内,活塞杆伸至缸筒的轴向另一端的外部,弹簧机构包括弹簧和挡板,挡板固定在活塞杆的外伸端上,弹簧套设于活塞杆上。该缓冲装置可以整体浸没在油液中工作,或通过单向阀连通储油装置进行工作。本发明利用孔节流的原理产生大阻尼力,与产生的弹性力的螺旋弹簧共同起到缓冲冲击的作用。当冲击过后,在弹簧和单向阀的共同作用下,活塞能够快速复位,同时缸筒内的油液能够快速补充。本发明结构紧凑、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能够适应多种缓冲冲击的应用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冲击缓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复位活塞式的冲击缓冲装置。
技术背景
振动与冲击的不利影响充斥着人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的方方面面,例如剧烈的振动可以导致物体结构或零部件的破坏;对于精密仪器或者精密加工,振动还会导致其灵敏度或精确度降低;不必要的振动会耗散一部分能量从而降低机械的工作效率;振动引起的噪声还会降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引起工作人员的不适;飞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的振动更是关系到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振动与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始终是研究人员不懈努力的目标。
传统的冲击缓冲装置大都使用螺旋弹簧、叠片弹簧、橡胶等,由于弹簧是一种储能元件,无法耗散能量,单独使用弹簧会由于缓冲时间短而造成冲击峰值大的现象。橡胶制品的确可以很好地进行冲击的缓冲,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其使用寿命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当然,传统的阻尼器也常被应用在抗冲击场合,但传统阻尼器的结构比较复杂,一般需要导向装置、不同数量和规格的阀片与密封圈、内部气室等等,这种复杂的结构就决定了传统阻尼器无法做到尺寸很小的同时使用寿命很长。而在一些安装空间狭小、要求能够常年稳定工作的场合,应用传统阻尼器就会比较困难。而安装空间狭小且需要长时间稳定工作的抗冲击场合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多,例如列车车厢之间需要缓冲冲击,汽车悬架之间需要设置防撞块以缓冲悬架行程到达极限时的冲击,变压器内部快速移动机构的冲击缓冲等。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狭小空间内方便安装,且满足需要长时间工作的应用场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活塞式的冲击缓冲装置。
一种自复位活塞式的冲击缓冲装置包括单向阀、缸筒7、活塞2和弹簧机构;所述单向阀固定设于缸筒7的轴向一端,单向阀的阀片上开设有一个以上的节流孔19;所述活塞2位于缸筒7内,活塞2上套设有密封圈,活塞杆伸至缸筒7的轴向另一端的外部;所述弹簧机构包括弹簧3和挡板1;所述挡板1固定设于活塞杆的外伸端上,所述弹簧3套设于活塞杆上,弹簧3的一端固定连接着缸筒7,弹簧3的另一端与挡板1接触;
所述冲击缓冲装置整体浸没在油液中工作,或通过单向阀连通储油装置进行工作。
进一步地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单向阀为弹簧式单向阀。
所述单向阀的阀体一端设有外螺纹,通过螺纹连通储油装置。
所述弹簧3为螺旋弹簧,所述缸筒7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凸台,弹簧3的一端套在缸筒7上,并与环形凸台的轴向端面接触,弹簧3的另一端与挡板1的内侧端面接触。
所述活塞上分别套设有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和导向环6。
与活塞对应的缸筒7的轴向端面上开设有活塞杆孔,当活塞2处于复位极限位置时,活塞杆一侧的活塞2轴向端与活塞杆孔的端面接触。
所述单向阀的单向阀片12上的节流孔19的孔径为0.5-8mm。
与单向阀对应的缸筒7的外圆周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卡簧8,用于固定冲击缓冲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09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