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嵌X型钢板的矩形罐道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61068.X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0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宋伟;锁良晨;李超;孙俊彦;李娟;李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3/04 | 分类号: | E21F13/04;E21F13/00;E21F1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03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钢 矩形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内嵌X型钢板的矩形罐道,包括X形钢板、矩形罐道和端头固定装置,其中矩形罐道两端开口,内部中空,X形钢板嵌在矩形罐道内,X形钢板包括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均为矩形钢板,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所在平面为以矩形罐道纵向截面对角线为边的相交面;所述矩形罐道两端的开口上均连接有一端头固定装置,所述端头固定装置用于将X型钢板固定,使X型钢板沿长度方向不发生位移。本发明增加了矩形罐道内x轴与y轴的截面抵抗矩,减小了矩形罐道的截面矩形参数及壁厚,进一步减小了井筒的断面,从而减少了整个井筒的造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井下罐道型式、加工及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嵌X型钢板的矩形罐道。
背景技术
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西部地区大型矿井规模的增大,井下提升终端载荷越来越大,致使矩形罐道截面越来越大,且壁厚越来越大,层间距也越来越小,以前设计的罐道截面一般为180mm×180mm×8mm,层间距设计到6m。现在由于主副立井提升终端载荷越来也大,使得罐道截面变为250mm×250mm×13mm,层间距变为4m。由于罐道截面的增大,使得井筒断面布置时,井筒断面也在增大。据粗略估算,井筒直径断面可增大200mm~400mm。井筒断面的增大将带来立井井壁支护厚度的增加,并且增大了掘进断面积,使得井筒造价升高。
另外对于一些改扩建矿井,由于井筒断面已经形成事实,对于箕斗、罐笼荷载大幅提升的矿井,其罐道就会存在截面不满足要求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内嵌X型钢板的矩形罐道,通过对矩形罐道的改进,在矩形罐道内嵌入X型钢板,组合两者成一个整体,从而大大增加了x轴与y轴的截面抵抗矩,减小了井筒的断面,从而减少了井筒的造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嵌X型钢板的矩形罐道,包括X形钢板、矩形罐道和端头固定装置,其中矩形罐道两端开口,内部中空,X形钢板嵌在矩形罐道内,X形钢板包括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均为矩形钢板,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所在平面为以矩形罐道纵向截面对角线为边的相交面;所述矩形罐道两端的开口上均连接有一端头固定装置,所述端头固定装置用于将X型钢板固定,使X型钢板沿长度方向不发生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的宽度和长度均相等,所述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焊接得到X形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X形钢板长度比矩形罐道长度短50-70mm,X形钢板两端到矩形罐道两端开口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的四个棱角和第二斜板的四个棱角上均削去一固定段,所述固定段用于方便端头固定装置的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段宽为20mm,长为600mm-900mm。
进一步的,所述端头固定装置包括端头板和固定板,所述端头板的形状与矩形罐道开口形状相同,所述固定板焊接在端头板一侧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为2或4个V型钢板,每两个V型钢板为一组,每组V型钢板均开口背向设置在端头板,V型钢板插入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与矩形罐道内壁围城的三角形空间中用于卡住X型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V型钢板与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之间设置有橡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的宽度比矩形罐道截面矩形的对角线长度短0.2mm-0.3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两端均与所述矩形罐道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两端的焊接长度为端头固定装置的周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10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线焊点拉伸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有充电智能温度保护结构的电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