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61892.5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6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高远;杨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33;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荧光 多肽 组装 临界 浓度 方法 及其 应用 | ||
1.一种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包括:
(1)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分别测试不同浓度的待测荧光多肽的荧光衰减曲线,并对所得荧光衰减曲线进行两指数拟合,得到拟合曲线;
对所得拟合曲线中的长寿命光子数和短寿命光子数进行整理,计算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和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
(2)构建所述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和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与所述待测荧光多肽的浓度的分布图,计算所述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发生突变时对应的荧光多肽的浓度,即所述的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
所述长寿命光子数为发生了自组装的光子的数目;所述短寿命光子数为未发生自组装的光子的数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分别测试不同浓度的待测荧光多肽的荧光衰减曲线前还包括确定待测荧光多肽的激发波长和检测波长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待测荧光多肽的激发波长和检测波长根据所述待测荧光多肽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或荧光发生光谱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过程包括:
配置浓度范围较宽的所述待测荧光多肽的梯度溶液,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分别测试荧光衰减曲线,对所得荧光衰减曲线进行两指数拟合,对所得拟合曲线中的长寿命光子数和短寿命光子数进行整理,计算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和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根据所述荧光衰减曲线和长寿命光子数占比确定荧光寿命发生突变的浓度范围,再在所述发生突变的浓度范围内配置浓度梯度溶液,分别测试浓度范围较窄的所述测荧光多肽的荧光衰减曲线,再次进行两指数拟合,得到准确的拟合曲线,并计算准确的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和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和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为所述的准确的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和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指数拟合使用的公式为:
式中:
y-光子数;
x-检测时间;
e-自然常数;
t1-长寿命时间;
t2-短寿命时间;
A1-长寿命光子数;
A2-短寿命光子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t2为3.8~4.2ns。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t2为4ns。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确定荧光多肽自组装临界组装浓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寿命光子数的占比的计算公式为:
长寿命光子数占比=A1/(A1+A2)×100%;
优选地,所述短寿命光子数的占比的计算公式为:
短寿命光子数占比=A2/(A1+A2)×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189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