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62391.9 | 申请日: | 2021-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6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斯扬;曹敏;聂永杰;赵娜;李婷;谭向宇;邹京希;唐标;廖耀华;夏圣垣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L1/16 | 分类号: | G01L1/16;G01L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石墨 柔性 压力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目前各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存在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灵敏度与导电性能不佳的缺点。本申请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由于制备流程简单,生产的效率相对较高;本申请中采用的纸,可选择自然可降解的纸张作为传感器基体,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和轻柔性,节约经济成本。同时可大规模集成并适用于可穿戴柔性设备,在相对较小的压强范围内,具有极高灵敏度,可用于监测人体各种微小的压力动作,例如脉搏、呼吸、喉咙发声等。本申请的传感器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良好,适用于长期使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感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核心,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一直是世界级的研究重点。广泛应用的传感材料,根据感知信息的不同,可分为力敏传感材料、温度传感材料、气体传感材料以及生理信号传感材料等类型。其中,力敏传感材料是目前传感材料研究的热点。所谓力敏传感材料,是指对各种不同应力具有敏锐感知能力,并能将应力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类导电复合材料。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倾向于使用更便携的可穿戴传感材料。不同于传统厚重的传感设备,这些可穿戴的传感材料体积小、质轻,且能任意弯曲、延展,满足人体穿戴并能实现长时间持续性地服务。因此,可穿戴传感器成为未来医学监测、远程护理、人机交互、智能通讯等领域研究热门,这也对传感材料本身提出了更高的柔性、延展性和灵敏性的要求。
压力传感器主要包括:压电式、压阻式、电容式以及晶体管式。压电式传感器主要基于压电材料,而压电材料需要在持续变化的动态压力下才能激发电荷,故通常只适用于动态信号检测;基于电容结构的力学器件通常较易受到各种信号干扰,可靠性较差;而晶体管传感器制备工艺和处理电路复杂,设计成本较高。相对而言,压阻式传感器结构设计简单,制造成本低廉,近年来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热点。而基于热还原的石墨烯材料在电气性能、导电性、固有和结构柔韧性、重量、化学成分高和热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作为灵活、耐磨的压力传感器的优选材料,将石墨烯材料与高分子支撑材料进行混合,可以获得工艺简便、性能优异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纸作为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有着低成本、重量轻、降解性能好以及可折叠等优点,具有作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较大潜能,吸引了广大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
然而,目前各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存在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灵敏度与导电性能不佳的缺点,亟待一种生产工艺优化、价格相对廉价同时在灵敏度与导电性能方面更佳的石墨烯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当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存在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灵敏度与导电性能不佳的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纸进行真空干燥处理;
将干燥好的纸和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放入培养皿中混合,使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完全浸泡润湿纸;
将压实重物覆于浸泡在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的纸上,进行平整压实;
使纸在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浸泡8-24小时,随后将浸泡过的纸转移至100-500摄氏度的环境中进行高温处理3-5小时,得到还原的石墨烯;
将高温处理后的纸冷却至室温后,取出n层纸叠放整齐,其中n为大于等于3的自然数,将上下层分别与两条导电胶带相连,并用电池封装胶带进行封装,露出导电胶带的端头,得到基于石墨烯的纸基柔性压力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真空干燥处理的条件为:气压范围为0-100Pa,真空减压方式为梯度减压,温度范围为80-95℃,时间为12-48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623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